為什麼每個國家都欠債?誰在放貸?會不會爆炸?
想像一下,你手裡握著一張三十六兆美元的欠條,而你的名字就寫在債務人那一欄。震驚嗎?這可不是科幻小說的情節,而是現在美國每位公民正在面對的真實處境。是的,你沒聽錯,三十六兆美元,這個數字大到我們的大腦幾乎無法理解它的規模。
為何每個國家都負債累累?
當媒體大肆報導政府又浪費了幾十億在某個「荒謬」項目上時,人們往往憤怒不已,好像國家即將因為這筆開支而破產。但令人驚訝的是,地球上幾乎每個國家都背負著債務,從印度到德國,從瑞士到卡達,沒有例外。就連經濟強國也深陷債務泥潭:日本的國債已經超過其整個經濟規模的兩倍半,而美國的國債計數器早已突破36萬億美元大關,並且還在不斷攀升。這聽起來簡直匪夷所思,不是嗎?
今天的文章,就讓我們來聊聊這個看似矛盾的全球現象——當所有國家都欠債時,債務還有意義嗎?誰在向國家放貸?為什麼政府不乾脆印更多鈔票?以及,國債到底是好是壞?
*習慣看影片學習的朋友,也可以看好葉在 YouTube 上分享這篇內容
國債,比你想像的更複雜
政府欠錢是怎麼一回事?
首先,讓我們明確一點:當我們談論一個國家的債務時,我們指的是國債。國債,也被稱為公共債務、政府債務或主權債務,是一個聯邦或中央政府欠下的全部金額。就像個人在需要資金時會申請貸款一樣,當政府的支出超過收入時,它就需要借錢。但與向單一銀行借款不同,國家從多種渠道獲取貸款,包括其他國家、大型金融機構,甚至是本國公民。
值得注意的是,國債僅包括聯邦或中央政府的債務。例如,美國國債只包括美國聯邦政府的債務,不包括地方或州的債務,如加州或德克薩斯州的債務。是的,各州或省份可以自行舉債,這與聯邦或中央政府的債務是完全不同的。國債也不包括美國公民的個人債務,如信用卡、學生貸款或抵押貸款。
國債的起源:從漢密爾頓到現代經濟
國債的概念並不是現代發明。早在18世紀,亞歷山大·漢密爾頓就主張美國應該通過發行債券來確立國家信譽。當時,許多人擔心這會讓新生國家陷入無盡的債務螺旋。兩百多年後,我們看到幾乎所有國家都采用了這個模式——債務成為了現代經濟體系的基石,而不是例外。
金錢革命:當美元脫離黃金時發生了什麼?
1971年,當尼克森總統宣布美元與黃金脫鉤時,貨幣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突然間,政府不再受制於黃金儲備的限制,可以更自由地控制自己的貨幣政策。這一決定徹底改變了國際金融體系,使各國能夠更靈活地管理債務,但也為今天我們所見的大規模債務累積鋪平了道路。
左右之爭:不同人眼中的國家債務
對於國債,不同的利益相關者有著迥異的看法。保守派政治家往往視債務為道德上的失敗,認為這是「活在自己能力之外」的表現。而經濟學家則傾向于把債務視為一種工具,可以用來穩定經濟、應對危機或投資於未來。公民對此的反應則往往取決於他們的政治立場和經濟知識——有些人對政府大量舉債感到恐懼,而另一些人則認為這是必要的社會投資。
為何政府不直接印錢?通貨膨脹的危險遊戲
現在,你可能會想:「既然債務這麼普遍,為什麼政府不直接印更多的錢來解決問題呢?」這個問題觸及了貨幣政策的核心,也是我們需要簡化的複雜概念。
想像一下,貨幣就像一個經濟體的血液循環系統。當政府無節制地「輸血」(印鈔)時,血管會被過多的血液(錢)撐破,導致「高血壓」(通貨膨脹)。這不是假設性的危險——委內瑞拉和辛巴威的經濟崩潰就是活生生的例子,無節制印鈔導致了惡性通貨膨脹,使貨幣價值蒸發,民眾用成捆的鈔票買麵包。
相比之下,借錢是一種更加規範的融資方式。債務附帶利息,這迫使政府更負責任地管理資金,因為它們需要償還債務。這就像我們每個人申請貸款時都會三思而後行,因為我們知道要付利息並最終償還本金。
政府借錢的原因多種多樣:首先是彌補預算赤字。政府的主要收入來自稅收,但有時稅收不足以支付支出。例如,如果政府從稅收中獲得3萬億美元,但需要4萬億美元為教育、醫療保健和公共服務提供資金,那麼就會出現1萬億美元的缺口。
面對這種情況,政府有幾個選擇:削減開支?這意味著更少的服務、更差的教育和資金不足的醫療保健,民眾不會滿意,很可能第二天就會上街抗議。提高稅收?這會讓每個人的生活更加艱難,可能導致更大規模的抗議。所以,最簡單的解決方案就是借錢來彌補赤字。而我們還沒有談到政府貪腐的問題。
第二個借錢的理由是投資增長。借錢並不總是壞事。想像一下,你的國家需要道路、學校和醫院,但政府沒有錢,也拒絕借錢。與其現在就建設,他們不得不等待多年才能攢夠資金。在此期間,人們忍受著糟糕的道路、缺乏學校和不佳的醫療保健。但如果政府借錢,他們就能立即建設這些設施,更快地幫助人們並改善經濟。這些投資可以幫助經濟增長,反過來又增加稅收收入,最終使未來更容易償還債務。
誰在借錢給國家?三大債權人揭秘
當我們談到誰向國家借錢時,答案比你想像的要複雜得多。政府不是從單一來源借款,而是從三個主要來源借款:國內、國外和央行。
國內貸款方是指普通公民通過購買國債實際上成為政府的債權人。是的,當你購買國債和國庫券時,你實際上是在向政府借錢,政府將償還你的本金並支付利息。當地商業銀行、ETF和共同基金,甚至一些公司也會購買國債作為投資。甚至政府機構也可以購買國債,這被稱為政府內部債務。例如,美國的社會保障機構可以利用其多餘的資金購買政府債券,以獲得利息,從而獲得更多資金來提供更多福利。事實上,截至2025年2月5日,美國政府內部持有的債務為7.32萬億美元,佔總債務36.22萬億美元的約20.2%
國外貸款方同樣可以購買國債,就像本國人一樣。例如,德國公民或德國商業銀行也可以購買美國國債。外國政府也購買其他國家的債券,但通常是來自穩定的經濟體,作為投資工具獲取利息收益,如日本和中國是美國國債的最大持有者,各自擁有約1.06萬億美元和7,590億美元。
那如果一個國家的經濟不強呢?大多數外國政府不會購買其債券,因為他們不完全相信較弱的經濟體能夠償還。如果一個國家債券違約,投資者會損失資金,而且沒有簡單的方法來收回。相反,他們更喜歡直接貸款,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可以要求某些政策並獲得保證。
當國家需要長期資金用於基礎設施項目時,它們會從世界銀行或亞洲開發銀行等組織借款,這些組織為道路、學校、能源項目和其他發展提供直接貸款。這些貸款的利率較低,但附帶嚴格的條件。
拿肯尼亞的標準軌鐵路項目來說——這個被稱為「世紀工程」的鐵路線連接首都奈洛比和蒙巴薩港,總造價45億美元,其中90%來自中國進出口銀行的貸款。表面上看,這是一筆划算的交易:低於市場的2%利率,寬裕的還款期限。但細看貸款條款,你會發現魔鬼藏在細節裡:肯尼亞必須使用中國公司、中國技術、中國工人來建設鐵路,肯尼亞港口收入被用作貸款擔保,甚至連運營和維護合同也必須交給中國公司。這就是發展貸款的兩面性——你得到了基礎設施,卻可能失去了一部分經濟主權。
國債到底是好是壞?
國債到底是好是壞?答案並不那麼黑白分明。債務可以是有益的,如果使用得當並得到適當管理。正如我提到的,當政府借款用於建設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時,這可以促進經濟發展。在COVID-19等危機時期,借款有助於穩定經濟並支持企業。因此,只要債務是可控的,它就是好的。
但是過多的債務也很危險。如果一個國家不斷借新債來償還舊債,它們就會陷入債務陷阱。當債務增長過大時,一個國家在利息上的支出超過了基本服務,如醫療保健和教育。如果投資者失去信心,他們懷疑該國是否能夠償還債務,這將降低其信用評級。是的,國家也有信用評級,就像你在銀行的信用評分一樣。糟糕的評級使借款更加困難,因此投資者停止借款或要求更高的利率,導致債務危機和可能的違約,這意味著該國放棄償還債務,就像2022年的斯里蘭卡。
那麼,債務多少才算太多?沒有確切的數字,但衡量的一種方法是債務與GDP的比率,比較一個國家的總債務與其經濟規模或GDP。例如,假設一個國家的債務與GDP比率為60%。這意味著如果該國GDP為1000億美元,那麼其債務約為600億美元。許多經濟學家認為60%或更低是一個安全水平,但這不是嚴格的規則。
智慧管理:讓債務成為經濟助力的三大策略
探討了國債的各個層面後,一個關鍵問題浮現:如何管理國債才能讓它成為助力而非阻力?解決之道並非一刀切地消除所有債務,而是建立一個平衡、可持續的債務管理系統。
首先,不是所有債務都生而平等。想像一下兩種情況:一個國家借款5000億美元用於建設下一代高速鐵路網、更新電網和擴展5G基礎設施;另一個國家借同樣金額用於補貼汽油價格、為政府員工加薪和舉辦國際體育賽事。表面上看,兩國債務水平相同,但實質上卻天差地別。
前者的債務就像你投資大學教育——雖然前期代價高昂,但會帶來更高收入和更多機會;後者則像用信用卡買最新款iPhone——帶來即時滿足但不會讓你的財務狀況更好。數據證明這種區別至關重要:根據新加坡政府的財政管理策略,新加坡透過借款來發展其基礎設施和長期投資,尤其是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建造地鐵線和樟宜機場等重大項目上。這些投資促進了新加坡經濟的快速增長和穩定。相比之下,希臘將其大部分借款用於維持政府運作和提高公共部門工資,最終在2010年代陷入債務危機,失去了四分之一的經濟產出。
其次,設立透明的債務限制系統不是束縛,而是保護。大多數人嘲笑美國的債務上限,因為國會總是在最後一刻提高它,就像一個不斷寬鬆褲帶的節食者。但關鍵在於執行機制。看看愛爾蘭的財政管理系統如何運作:他們不僅遵循歐盟設定的債務與GDP比率上限(60%),還主動設定了更低的45%目標,並要求政府定期發布財政評估報告。結果呢?愛爾蘭成功將債務與GDP比率從2013年的歷史高點120.1%大幅降低至2023年的43.7%,預計到2025年底還將進一步降至41.2%,同時保持了經濟增長。這系統之所以有效,正是因為它像自動駕駛汽車的安全系統——能夠防止危險但不會妨礙正常行駛。
第三,不要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這條投資建議也適用於國家債務管理。瑞士和芬蘭等國採用了「債務多元化策略」,意味著他們同時發行不同期限、不同貨幣和針對不同投資者群體的債券。這就像一家餐廳不僅接受現金和信用卡,還接受行動支付和加密貨幣——無論市場如何變化,總能保持營業。
2011年歐債危機期間,我們看到了這一策略的價值。
在這場風暴中,希臘和葡萄牙犯了一個大錯誤:他們主要向外國人借錢。當風暴來襲時,這些外國投資者嚇壞了,紛紛收回他們的錢,就像朋友在你最需要幫助時拔腿就跑。結果,這兩個國家不得不支付超高的利息才能借到錢,就像你信用分數很差時,銀行會向你收取更多利息一樣。
相比之下,芬蘭做得聰明多了。他們主要向自己國家的退休基金和保險公司借錢。當風暴來臨時,這些本地機構並沒有驚慌失措,而是繼續支持自己的國家。這就像在大雨中,依靠家人幫你撐傘要比依靠陌生人可靠得多。因為家人不會在雨下得更大時突然丟下你不管。
掌握債務:國家繁榮的關鍵
記住,當你下次聽到有人問「為什麼我們的國家有債務?」時,你已經知道答案了。問題不在於是否有債務,而在於如何管理它。就像握著一把雙刃劍,債務可以成為國家蓬勃發展的力量,也可以成為經濟災難的導火索。最終,債務只是一個工具,而工具的價值取決於使用者的智慧。
其他你可能感興趣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