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nds holding a smartphone showing the NVIDIA logo on a bright screen.

為何輝達突然暴跌?AI行業的拐點已經到來?投資者必看分析!

想像一下,曾經被捧上天的AI霸主,如今卻在股市大跌17%——這相當於在一瞬間蒸發了3000億美元市值。是的,我們正在談論輝達,這個曾經牢不可破的晶片帝國。投資者們正在面臨一個殘酷的現實:科技巨頭的神話,也許正在我們眼前崩塌。

曾幾何時,科技七巨頭的股票被視為「不敗之地」,尤其是輝達,在AI熱潮下幾乎成了投資者心中的「必買股」。

然而,2024年初至今,除了Meta略微上漲8%外,其他巨頭無一倖免地陷入了下跌的泥沼:微軟下跌6%蘋果下跌6%Alphabet下跌超過7%,亞馬遜下跌8%,而輝達則暴跌17%至於特斯拉—更是驚人的46%跌幅。當市場從狂熱中清醒,我們不得不問:這是暫時的回調,還是一場更深層次的危機?

圖源:成長吧製作

在今天的文章中,我們將剖析輝達為首的科技巨頭股價暴跌背後的真相,探討市場是否過度恐慌,以及這場風暴對AI行業長期發展的真正影響。此外,我們還會解析在這場科技股災中,聰明的投資者應該如何應對。

*習慣看影片學習的朋友,也可以看好葉在 YouTube 上分享這篇內容

輝達的崛起與轉折

首先,讓我們把輝達的故事拆解來看。這個故事不只關於一家公司,更是關於我們正在經歷的整個科技時代轉折點。

輝達的崛起其來有自。

在過去幾年,隨著AI技術從實驗室走向主流應用,輝達憑藉其領先的GPU技術和CUDA軟體生態系統,幾乎壟斷了AI訓練和推理市場。從2022年到2023年底,其股價上漲了超過200%,市值一度超越蘋果和微軟,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之一。

分析師Tom Lee甚至預測輝達在未來十年內收入可能達到1萬億美元——這是一個天文數字,相當於一個中型國家的GDP。市場對輝達的熱情達到了近乎瘋狂的程度,每一次財報都被視為行業風向標。

然而,轉折點在2024年初悄然到來。

儘管輝達最近的財報依然強勁,但市場開始以更苛刻的眼光審視這些數據。正如一位分析師形象地說:「他們投進了三分球,但只是靠著籃板反彈進網,而不是完美的空心入網。」投資者開始質疑:AI的增長步伐是否會放緩?競爭對手是否會趕上?地緣政治風險是否被低估?

更重要的是,市場心理在變化。從FOMO(錯失恐懼)到FUD(恐懼、不確定性和懷疑),投資者的情緒急轉直下。當市場開始質疑時,估值也隨之重新評估。

不過,科技圈內部對這個轉變的反應各不相同。一些資深投資者認為這只是健康的回調,並且說到:「如果有人在2024年之前就持有這些股票,他們仍然坐擁巨額收益。」而新入場的投資者則面臨嚴峻的考驗,如果是買在高點,就只能怪自己了。

與此同時,零售投資者似乎仍然堅定不移,據報導顯示,儘管1月份股價大幅下跌,零售投資者仍向輝達注入了5.62億美元,創下2014年以來的最高記錄。這種「逢低買入」的心態似乎反映了大眾對AI長期發展的堅定信心——或者說,是一種危險的樂觀?

輝達的跌幅會對AI產業造成什麼影響?

讓我們來解釋一下為什麼輝達的跌幅如此重要,以及這對AI產業意味著什麼。

想像AI行業是一列高速行駛的列車,輝達則是這列火車的引擎。當引擎開始出現故障時,整個列車都會受到影響。輝達的GPU不僅僅是「顯示卡」而已,它們是整個AI基礎設施的心臟,從訓練大型語言模型到推動自動駕駛,幾乎所有尖端AI應用都依賴於輝達的晶片。

這就像是數字時代的「石油」——誰控制了這種資源,誰就控制了產業的命脈。而現在,市場開始擔心這種「石油」的供需關係可能正在發生變化。

一方面,大型科技公司開始自研晶片以減少對輝達的依賴;另一方面,中美晶片戰爭的升級也為供應鏈帶來了不確定性。

從技術分析角度看,輝達股價跌破了多條重要支撐線,包括長期上升趨勢線和250日指數移動平均線,這在技術分析師眼中是一個嚴重的警告信號。

市場對輝達這段時間的表現反應如何?

那市場對輝達這段時間以來的表現有什麼反應呢?首先當然是產生了恐懼,這一點可以從期權市場明確看出。

截至2025年3月7日,輝達的30天隱含波動率約為56.57%,表明市場預期該股將出現劇烈波動。

隱含波動率是指市場預期某支股票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可能會有多大幅度的價格波動。

例如,隱含波動率為60%,意味著市場預期該股票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可能會上漲或下跌60%。這是一種衡量市場對該股票不確定性的指標。

交易者預期在財報發布後股價可能波動10%,在117美元到140美元之間震盪——這相當於3000億美元市值的浮動。

這種不確定性也蔓延到了整個科技板塊。

Marvell等相關晶片公司在財報發布後暴跌20%,再次證明市場正在重新評估整個AI硬體供應鏈。投資者不再盲目追捧,而是更謹慎地評估每家公司的真實價值和前景。

與此同時,市場的風險偏好發生了轉變。

曾經熱衷於高風險高回報的投資者,現在開始尋求安全資產,甚至轉向債券市場作為暫時的避風港。正如一位分析師所說:「健康的市場需要有人受傷」,這次回調也許正是市場從過度樂觀回歸理性的必經之路。

市場回調所帶來的短期和長期影響

說起來,輝達和科技巨頭的跌勢並非孤立事件,它反映了更廣泛的市場變化和科技產業重組。

短期影響

首先,這次回調可能促使投資者更加關注基本面和估值。

在AI熱潮的推動下,許多公司的估值已經脫離了合理範圍,這次調整可能是市場自我修正的過程。

其次,它也可能加速AI產業的分化,也就是強者恒強,弱者被淘汰。輝達可能會面臨更多競爭,但它的技術優勢和生態系統優勢短期內還是難以被撼動。

此外,風險投資資金也可能變得更加謹慎,對AI初創公司的融資門檻提高,導致行業整合加速。

長期影響

從長期來看,這次調整可能是AI行業從「炒概念」階段向「創造實際價值」階段過渡的標誌。投資者將不再滿足於華麗的願景,而是要求看到實際的商業成功和利潤增長。

更值得注意的是,這可能標誌著AI投資重心從硬體向軟體的轉移。隨著基礎設施建設逐漸飽和,真正的價值將來自於如何利用這些基礎設施創造實際應用和服務。

最後,也許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這次調整提醒我們,即使是最強大的科技趨勢也不能免於市場週期和經濟規律。盲目樂觀終將面對現實的檢驗。

四個未來趨勢分析

基於目前的趨勢,我對未來有以下四點的趨勢分析:

第一是,輝達將面臨短期陣痛,但長期前景仍然樂觀。

在接下來的6-12個月內,輝達股價可能會持續波動,甚至進一步下跌20-30%,但其作為AI基礎設施核心供應商的地位不會改變。到2026年,隨著AI應用逐漸成熟,它的收入和利潤將會重回高速增長軌道。

第二是,AI投資將從「廣撒網」轉向「精準投資」

投資者將不再盲目投資所有與AI相關的公司,而是更加注重那些能夠展示實際商業價值的企業。這將導致行業內優勝劣汰加速,一批中小型AI公司可能在未來兩年內被淘汰或收購。

第三是,競爭格局將重塑

科技巨頭之間的競爭將從「誰的市值更高」轉向「誰能提供最實用的AI解決方案」。Amazon和Microsoft憑藉其雲計算優勢,在AI應用落地方面可能後來居上。

第四是,跨域融合將成為下一波創新源泉

AI與其他領域的融合,比如AI+生物技術、AI+能源等領域的結合,將成為下一波創新和投資熱點。單純的晶片公司或純軟體公司可能不再是市場唯一關注的焦點。

結語

不過我們還是要記得,在科技投資的世界中,恐慌和狂熱都不是好的情緒。

當所有人都在談論诶愛將改變世界時,身為投資者的我們都應該問問自己:它會如何改變我的投資組合?

畢竟在數字淘金熱中,賣鏟子的人不一定總能賺到錢,有時候擁有真金的更重要。

謝謝大家的觀賞,那麼今天的影片就到這裡了。

其他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Similar Posts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