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躍遷:成為高手的技術》書摘筆記|用聰明方式實現自我躍遷

躍遷

書籍簡介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躍遷:成為高手的技術》這一本書,讓大家學會用聰明的方式努力,實現自我躍遷,成為翻轉人生的高手。

本書作者,古典,是新菁英生涯公司創始人,也是清華大學的生涯規劃客座專家,致力於職業生涯規劃,個人成長教育與咨詢。他所撰寫的暢銷書《拆掉思維里的牆》達成了上百萬冊的銷售。同時也是羅輯思維「得到」APP「超級個體」的專欄作家,著名企業高階主管教練,以及全球職業教練(BCC)中國區的首席導師。

如何提升學習效率

區別知識源頭

時代的輪軸,轉動得越來越快,現代的人都出現了知識焦慮,為了緩解這種焦慮,我們飢不擇食,對眼前的知識來者不拒。然而,事實是很殘酷的,有些知識不但不會解決我們內心的焦躁,反而還會引起我們更深的焦慮。

這些知識就像別人咀嚼過的口香糖,不但嘗不到甜味,反而越咀嚼口就越乾。

無論是市面上的書籍,還是各個網站裡的文章,我們都可以從很多管道獲得知識。然而,要獲得優質的知識、真正地品嚐到口香糖的甜味,我們就要懂得區別知識源頭

它就像是一條河流,處在高位的水源純潔無瑕,有豐富的底層邏輯和基礎概念。順流而下,處在低位的水源,分散出許多支源,也混入了雜質,形成帶有主觀的知識。

學會識別源頭,區分不同的知識層次,你才能學到真正對自己有幫助、有價值的知識。

知識的四個層次:

  • 一手的知識,屬於知識的源頭,往往出自於研究論文、學術期刊以及最新的數據報告。
  • 二手的知識,則是忠實於轉述一手知識,有清晰的論據和出處,也能夠呈現出完整的體系。
  • 三手的知識,為了傳播的便利,所有的觀點陳述,已經經過簡化。一般上,三手知識的論述不在於解釋觀點的邏輯基礎,而是運用大量的案例,以故事化形式傳播概念
  • 四手知識了,在信息裡,添加各種個人經驗和情緒表達,屬於個體化的論述

下面我們來看看一個例子。

1973年,諾貝爾獎得主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與威廉‧蔡斯(William Chase),針對國際象棋大師和新手進行了一項研究。他們發現,這些大師經過10年的累積,基本能夠記憶5萬到10萬組棋局。

基於這兩位學者所發表的10年定律,安德斯‧艾瑞克森(Anders Ericsson)進一步深入研究,並在1993年發表了一篇論文,名為《刻意練習在專業獲得中的作用》。

這些研究論文,都是屬於一手知識枯燥難懂,也不討人喜歡。

隨後,艾瑞克森發現自己的刻意練習,用了枯燥難懂的論文呈現,其中的理念很容易被曲解。

於是,在2016年的時候,他出版了一本名叫《刻意練習》的書,主要強調一個人要成為大師,其實並沒有確定的時間門檻,刻意練習10年不保證能讓你成為高手,你還必須具備天賦和適當的練習方法。

這一本書,忠實於轉述之前所發表的論據,算得上是二手知識

在那之後,便出現了1萬小時定律,由麥爾坎‧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在他的書《異類》裡提出。

1萬小時定律的概念,基礎源自於1993年艾瑞克森所發表,關於刻意練習的論文。葛拉威爾認為,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不是因為他們天資超人,而是因為他們持續不斷地付出努力。

只要經過1萬個小時的錘鍊,任何人都能從平凡變成超凡。

葛拉威爾的《異類》加上了各種成功的案例,屬於第三手的知識

現如今,許多人都以自身的理解去解讀努力的概念,再加上個人的成長體驗,努力的訣竅,以及努力背後的感人故事,經過包裝之後,它們就成為了社交媒體上的一篇文章,又或是培訓課程裡的一堂課。

這種添加了個人體驗的分享,全都屬於四手知識

從上面的例子看下來,我們就能夠知道,離知識源頭越遠的知識,其中所參雜的個人情緒越多。這種夾帶著個人情緒的文章,往往不夠客觀,甚至會扭曲一個知識原本要表達的意義。

因此,我們要學會區分知識層次,盡可能獲取接近源頭的信息,才能夠習得更純正的知識,以更清晰的思維創造出新的知識

功利讀書法

圖:功利讀書法

功利讀書法的少讀書是指有目的性的學習。根據認知心理學的說法,要提高學習效率有三個條件:

  • 目標導向;
  • 即時反饋;
  • 最近發展領域。

綜合這三個條件,當人們遇到問題或即將進入一個嶄新領域時,學習效率最為理想,因為想要趕緊解決問題,想要在新領域大展身手,你就必須把相關的知識給學好。

比如,身處國外的你,無論如何都能把英語給學好,因為有交流的需要,你沒辦法不使用英語,而且孤身寡人在外,你只能夠靠自己。在每一天的交談過程中,你可以透過對方的反應,判斷自己的語言使用對不對;甚至,有一些善良的當地人,也會幫助你糾正錯誤的用詞。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習英文,當然是又快又好。

學習要從自身需求出發,以遇到的問題或想發展的領域,去尋找對自己有價值的知識,選擇性學習新技能,才不會把時間和精力浪費在毫無意義的事情上。

資源配置,則是給閱讀分類,好讓自己能夠在不同的時間段,以不同的目的進行閱讀,因為不同的書籍文章,有不同的認知理解難度,它會影響一個人消化內容所需要的時間。

基本上,閱讀可分為三大類:

  1. 認知性閱讀,以提升心智的書籍為主,可以提升一個人的腦力和理解力,佔據了大量的時間,也需要系統性的閱讀。
  2. 知識性閱讀,以各行業調查報告以及專業書籍為主,是為了認識某個概念或是知道某件事情。
  3. 娛樂性閱讀,以小說、電影為主,是為了放鬆大腦。
閱讀的時候,可以先給資源進行配置,然後再設定閱讀目標,最大化地利用自己的每一分每一秒,這樣一來,你才能更有系統地收穫閱讀的報酬,學得更少但也學得更好。

如何有效地運用知識

萃取知識晶體

要有效地運用知識的話,你就是需要先把所學習到的知識,連接在一起,以方便日後輕鬆調取複雜的信息。這個過程就叫做萃取知識晶體。

在《學會如何學習》這一本書中,就有這樣的一個概念:你的注意力像章魚一樣,只能調取有限的信息。

如果你沒有把相關的知識連接在一起,它就無法一次過提取整體信息,只能抓取零散的片段。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人看了很多書,只記得整體內容,卻無法精準地把道理分享給他人。

圖:萃取知識晶體三步驟
  1. 大量閱讀知識晶體。
    比如,網絡上的一些書籍和文章的思維導圖,很值得你一再學習和琢磨。比如好葉成長吧的影片,也是算是知識晶體的一種,歡迎你多觀賞,反覆琢磨和學習。
  2. 嘗試模仿知識晶體。
    比如,看了某個大師所簡化的思維導圖,你可以嘗試模仿一遍,然後對比其中的差異,從中做出調整,塑造自己的知識模型。
  3. 創造自己的知識晶體。
    剛開始的時候,你可以利用列表的方式呈現,比如,你要羅列創造知識晶體的3個方法,就可以直接寫“第一個方法是什麼…、第二個方法又是什麼…、然後第三個方法又怎樣寫…”更進階一點的創造方式就是利用各種知識結構,比如樹狀結構、關聯結構、序列結構、數據結構等,把知識萃取成晶體。

聯機學習,換取他人的知識

打磨好自己的一塊知識晶體之後,我們可以和他人進行知識交換利用聯機學習的方式,互相換取他人腦子最新的知識

武學大師李小龍,就是透過聯機學習的方式,躍身成為武術高手。

在19歲剛到美國時,他只學過幾年的咏春拳,也不是其中最傑出的武者。但在短短5年的時間,他進步神速,常常受邀出席空手道錦標賽時,已經可以打敗其他的武術高手。這一切都歸功於聯機學習。

李小龍是一個開放的人,沒有門派之別。他開班教授咏春拳的時候,經常從弟子那裡學習他們的武術。結合他所學的武術,加上西方哲學和心理學,李小龍就自創了一套功夫-截拳道。

之後,他也時常與別人切磋,樂於分享,自己也逐漸成為了一代高手。

簡單來說,聯機學習就是先學習好一個知識,然後進行整合,再分享給他人,並同時換取他們的知識,之後再重複整個循環。這種學習模式能夠幫助我們快速學習,並獲得更多元、跨界的知識,最終達成整體的知識躍遷。

總結

《躍遷》這一本書,是「羅輯思維」知識大神古典醞釀5年的大作,裡面集合了大量對思維方式改善有益的方法,教你在迷茫時代中,有效地翻轉人生。有了思維的武器,你才能夠對內提升潛能,對外發現可能,在正確的道路上,做一個「最聰明的奮鬥者」。

Similar Posts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