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塔原理》書摘筆記|簡單表達、輕鬆理解的邏輯思考
書籍簡介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金字塔原理》這一本書,讓大家學會使用結構化的思維邏輯,去思考、表達和解決問題。當每個人都能夠以標準的邏輯順序思考,那麼,無論是表達思想,還是接收信息,大家都能夠擁有相同的意念,把知識確切地傳播開來。
本書作者,芭芭拉·明托(Barbara Minto),是哈佛商學院第一批女學員之一,麥肯錫顧問公司有史以來的第一位女性顧問。
她致力於為人們提供訓練思考、表達和解決問題的邏輯,在1973年的時候,成立了個人公司-明托國際公司(Minto International Inc.),專門為社會各界人士講授金字塔原理。
什麼是金字塔原理
金字塔原理,是一種以金字塔為主要結構的思維邏輯方式。結構化的思維,有助於論點的組織整合,對於寫作方面非常有幫助,它可以把文章邏輯變得清楚易懂,讓讀者能夠迅速明白一篇文章所要傳達的信息。
這是多數現代人都缺乏的能力,人們總以為使用更簡單、更直接的句子就能夠清楚表達,但他們卻沒意識到,表達的順序也會影響受眾的理解。
事實上,對於人們來說,最容易理解的順序應該是:先了解主要、抽象的思想,然後才了解次要、作為支持的思想。
這種思維順序,正是金字塔結構所擁有的特徵,一個主要的思想,是由多個主次要的思想所概括總結出來的。因此,透過金字塔結構,我們能夠精準地把握自己的思想,以更有效、更完整的思路去表達自己。
四個基本原則
原則一,結論先行
一個總結性思想,是每一個金字塔擁有的唯一一個中心思想。
在理解他人所表達的思想時,每個人都會習慣性地假定一起出現的這些思想,存在著某種邏輯上的關係。
如果不事先知道對方思想裡的邏輯關係,我們就需要耗費心神,把各種思想分組歸類,才能夠了解各個組合的意義,解讀這些思想。
我們來看看下面兩種情況:
星期二早上,當秘書向你匯報說,「人事部經理不能參加今天下午的會議,財務部經理也還在外地回來的路上,行程稍微被耽誤了,需要遲一點才能參加會議。我查過了,明天的會議室已經有人預訂了,只有星期四還有空位。所以,總經理,我把會議時間改訂在星期四早上11點舉行,您看行嗎?」
第一種情況感覺怎樣?你是不是要停頓思考一下秘書在說什麼呢?
假設秘書預先告訴你結論,一開始就說,「總經理,原定今天的會議可以改到星期四早上11點舉行嗎?因為人事部經理和財務部經理都不在公司,而且會議室只有星期四有空位。」
第二種情況呢?你是不是不用重新思考秘書的話,很快就可以給出答案呢?
在表達自己的時候,記得要先告訴對方結論,讓他們不必大費周章,只需要用最少的時間和腦力,去了解你想表達的思想。這樣提前知道了你的思維框架,他們就能夠避免在組合信息時,因為採用不同的框架,而造成誤會的發生。
原則二,以上統下
每一個層次的思想,必須是下一層次思想的總結概括。
在表達的時候,以上統下指的就是把要傳達給對方的思想,事先進行歸類和概括,並且按照自上而下的順序呈現,也就是用各種論點來進行詳細地補充說明。
比如,媽媽要你去超市購買一些食材,主要有肉類、蔬菜和水果。
把肉類、蔬菜和水果,進行概括的話,我們可以得出整體的中心思想,也就是媽媽想要你購買的食材。而再往下一層看,你需要購買的肉類有雞肉、豬肉和羊肉;蔬菜則有蘿蔔、馬鈴薯和小白菜;水果則有蘋果、橙和梨。
以上統下的表達,和結論先行所達到的效果一樣,可以讓對方預先得知整體思想的邏輯關係。這樣一來,對方就能夠以更有效率的方式去理解整個信息,精準地解讀所接收到的思想。
原則三,歸類分組
每一組的思想,必須屬於同一個邏輯範疇。同一組思想,必須在邏輯上具備相同的特性。
比如,蘋果和梨,可以被歸納在一起,概括為水果;桌子和椅子,可以被歸納為家具;筆記本和鋼筆,可以被歸納為文具。如果一個思想屬於原因範疇,那麼其他被歸類在同一組的思想,也必須是原因;如果一個觀點是流程的步驟,那麼同一組的觀點也必須是同一個流程步驟。
想要檢查這些思想分組,你可以看看這些思想是否能夠被單一名詞表示。根據這一個方法,一個組別裡的所有思想,都可以被冠上「原因」、「問題」,或「方法」等名詞。
比如,造成問題的原因1和原因2,可以被冠上「原因」的名詞;組成流程的步驟1和步驟2,可以被冠上「步驟」的名詞。
思想的種類,沒有限制,但每一組思想,都必須屬於同一範疇,都必須能夠用單一的名詞表示。
原則四,邏輯递進
每一組的思想,必須按照邏輯順序加以組織。
從理論上來說,一組思想會被歸類在一起,是因為其中的某種邏輯關係,而邏輯順序,就展示了人們在組織思想時的分析過程。這種邏輯推理,主要可以分成兩種:演繹推理以及歸納推理。
演繹推理(Deductive Reasoning)
一種線性的推理方式,通常由三段程前啟後的論述所組合而成。
- 第一個思想,是對某種情況的表述,是一個大前提;
- 第二個思想,則是對相關情況(前面一個表述的主語或謂語)所作的表述,屬於一個小前提;
- 第三個思想,則是最終說明前面兩個表述所推導出來的隱含意義。
下面我們來看一個例子。
- 所有的人都會死。(關於人的說明)
- 蘇格拉底是一個人。(針對主語-人所作的表述)
- 因此,蘇格拉底會死。(綜合推倒出來的含意)
結論:因為蘇格拉底是一個人,所以他會死。
演繹推理,是一種以前提為推理的思維方式。
在建立演繹關係的時候,第二個觀點必須和第一個觀點,有著一定的聯繫,並從而推導出一個結論,否則的話,那就不是演繹推理了。
歸納推理(Inductive reasoning)
把相似或有相關的論點歸類在一起,基本上可以用單一名詞,比如支援的原因、反對的原因、步驟、問題等來描述。
舉個例子,在檢驗公司管理系統的時候,你發現了一些問題:
- 第一,報告中的數據不可靠。
- 第二,報告的各式混亂。
- 第三,生成報告需要很長的時間。
這三個句子的共同點,很明顯都在描述公司的系統報告,而且每一句都說明了系統報告的問題,因此,你的結論就是,公司裡的系統報告存在著三個問題。
歸納推理,就是要從各個論點中,總結出一個規律,得出結論。
在總結出規律的時候,大多數人總是會用以下三種邏輯順序來陳述信息:
「時間順序」,也被稱作為步驟順序,用來確定前因後果關係。
比如,正確戴口罩的4步驟:第一,打開包裝、檢查口罩;第二,戴上口罩,讓口罩從鼻子到下巴包覆整個嘴部;第三,壓穩鼻樑片,讓口罩和鼻樑貼緊;第四,檢查口罩和臉部是否密合。
「結構順序」,又叫作空間順序,是把整體分割為部分的一種邏輯結構。
在進行分類的時候,關鍵在於掌握MECE(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原則,ME,指的是各個部份彼此獨立、毫不重疊;CE,則是所有部分必須完全窮盡、互不遺漏。
比如,公司的業務可以按照方向分成東南西北4個區域,然而,如果在進行分類的時候,遺漏了北方區域,那就算是沒有遵守MECE原則,需要再補上北方區域的業務。
「程度順序」,則按照事物的重要性來排列,也被稱作為重要性順序。
比如,一家公司的計費系統所要滿足的3個條件:第一,滿足外部客戶的需求;第二,符合內部管理的要求;第三,符合國家法律條規。從這一個順序來看,滿足客戶需求比符合國家法律條規更為重要。
總結
如果要條理清晰地表達自己,你就要把思想放在金字塔的結構中,對四個原則一一進行驗證。
哪一個原則沒有達標的話,那就代表你的思路有問題,或是思想沒有得到充分的完善,需要再進行一番調整,才能夠更好地表達自己。
透過學習金字塔結構,你可以提升自身的寫作、思考和解決問題的專業能力。有了清楚的知識結構,你才能夠精準地表達自己,大幅減少溝通問題,慢慢地成為能說能寫的表達高手。
用金字塔結構,精準地組織思維,用結構化思維,確切地表達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