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的藝術》書摘筆記|放棄,不一定就是壞事
書籍簡介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放棄的藝術》這本書,讓大家重新認識放棄不同的一面。
本書作者,佩格‧史翠普(Peg Streep)畢業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是知名心理學網站PsychologyToday的部落客。另一位作者,艾倫‧柏恩斯坦(Alan Bernstein)則是心理治療師兼博士,目前服務於紐約醫學院和紐約大學的心理治療系博士班。
這兩位作家融合了心理學知識,跳脫傳統對「放棄」的負面觀點,認為放棄和堅持同樣重要。
在人生旅途中,堅持不是唯一通往成功的道路,只有同時具備放棄的能力,人類才能夠邁向更新、更美好的可能。
無法放棄堅持的原因
你是不是聽過「堅持就是勝利」這一句話呢?在這個人人都倡導堅持的文化中,我們總是習慣性地把放棄當作是最後選項,不到萬不得已的那一刻,也不會輕易地放棄。
「放棄」這兩個字,就像妖魔鬼怪一樣,沒有人會願意在自己的身上,貼著「放棄」的標籤,那是屬於弱者的表現,只有承受不住壓力的人,才會想到要放棄。
在面對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為什麼總是緊緊抓住不放?究竟是什麼樣的心理作用,讓我們如此相信「堅持就是正確道路」的呢?
原因 1:近在咫尺的勝利
有礙於對堅持的刻板印象,一個在達成目標之前失敗的人,往往相信自己離勝利很近,要到達目標只差最後的一步。這種相信成功距離自己很近的心理,往往會讓人忘記失敗的可能性,反而堅信只需要跨出多一步就能取得好成果。
一份美國的賭博研究報告顯示,人類並不擅長分辨什麼時候勝利只差一步,什麼時候不是。
當賭徒面對近在咫尺的勝利時,他們的大腦會產生一種和贏錢時一模一樣的反應。也就是說,每一次賭錢的失利,都被當作是近在咫尺的勝利。這種距離勝利只差一步的感覺,讓賭徒們繼續賭博,即使他們知道自己正在輸錢,也不會放棄。
認清事實的數據,你才不會在錯誤的道路上盲目堅持。
原因 2:可得性啟發
這是一種心理現象,解釋了人們如何以身邊經常聽到的案例或趣聞當作思考的基準。在判斷某些事情的時候,人類總是傾向於快速、便捷的應對,會以最方便取得的範例作為決策依據,而不是靠邏輯思維判斷。
科學家史考特‧普勞思(Scott Plous)的一項實驗顯示,人們大多認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常聽到的事件更容易發生。
在實驗中,參與者被問道,「人們更容易被墜落的飛機殘骸給砸死,還是被鯊魚給咬死?」許多人都選擇了被鯊魚給咬死的選項。
然而,真實數據顯示了相反的事實。死於掉下來的飛機殘骸個案,其實是被鯊魚咬死個案的30倍。參與者只是因為更常聽見鯊魚襲擊人類的事件,所以才選擇了後者。
避免直覺性思考,藥用邏輯思維判斷。
原因 3:間斷強化的力量
當你感覺快要失去的時候,希望卻又突然出現,那就是間斷強化了。它是一種強迫你堅持的陷阱,會擾亂你的判斷能力,因為所出現的希望飄浮不定,你會陷入再三猶豫的困境。
行為心理學家伯尔赫斯(Burrhus Frederic)曾經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證實了間斷強化的強大力量。他將三隻饑餓的老鼠,分別關在三個裝有操縱桿裝置的籠子裡。
- 第一個籠子的老鼠每按一下操縱桿,就會得到糧食。很快的,它就掌握了這一個規律,在籠子裡做想做的事,只有飢餓的時候,才會去按操縱桿。
- 第二個籠子的老鼠則相反的,無論它怎麼按壓操縱桿,也不會得到糧食。於是,它很快就放棄,轉而用其他的方式來尋找食物,而不是坐以待斃。
- 第三個籠子的老鼠則不一樣,當它按壓操縱桿的時候,有時會得到糧食,有時卻什麼都得不到。於是,這隻老鼠永遠停留在操縱桿旁,心懷希望地不斷按壓操縱桿。直到累死為止,它也不會用其他方式來尋找食物。
沮喪和獎勵的快感不斷交替出現時,一個人的信念就被強化了,他不會想到要採取新的行為來脫離現況。很多時候,我們都必須懂得退後一步,仔細觀察達成目標的關鍵因素是什麼。
敢於嘗試新方法,你才不會一直糾結在那時有時無的誘惑之中。
目標脫離的四部曲
Step 1:認知脫離
放棄一件事,就意味著要擺脫一個舊的想法,而最好的方法,就是往心裡裝下另一個新的想法。
心理學家丹尼爾‧韋格納(Daniel Wegner)與同事進行的白熊與紅色大眾汽車實驗就驗證了,當人類要抑制自己想起白熊的念頭時,心裡就需要想著紅色大眾汽車,才不會一直想到白熊。
同樣的,在放棄一件事情的時候,你就要想著新的目標,才不會對舊的念念不忘。
如果沒辦法以新代舊的話,你就會變得患得患失,就像蔡加尼克效應裡所說的,相較於已經完成的工作,人們比較容易記得未完成或是被打斷的工作。即使只是簡單制定新方向,還沒有任何實質行動,那也有助於削弱蔡加尼克效應,減少對自我的糾結。
用新的目標代替要放棄的事物,你才能達到認知脫離。
Step 2:情感脫離
在放棄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很容易產生挫敗、沮喪等消極感覺。有些人會假裝自己很開心,但是,這種壓抑情感的狀態,不但不能幫到自己,還會加劇消極情緒的擴散,消耗自身精力。
所以,在遇到需要放棄的時候,最恰當的做法,是要感知自己的情緒,並學會調節內心的感受,不要逃避或壓抑。
在進行情感脫離的過程,你需要經歷兩個階段:
- 識別情緒:你要確認自己所發出的情緒是什麼。是悲傷、憂鬱、憤怒,還是其他什麼情緒?
- 表達情緒:你要讓自己抒發情緒,藉此放鬆身心。比如,你可以選擇口頭表達、寫作,或是繪畫等任何一種你最舒服的方式來表達情緒。
認識情緒,並如實釋放自己的情感,對自身最真實的感受進行思考,那才是讓消極情緒慢慢消失的秘訣。
Step 3:動機脫離
在這一個階段,你需要先想清楚自己當初為什麼做這一件事、做事的動機屬於哪一種類型。只有在識別做事動機之後,你才會更加認識自己,能夠有意識且積極摒棄不適宜的舊目標,並重新找到內心的渴望,把精力都投入到新的方向。
通常,我們做任何事,都是基於這兩種動機:
- 接近型:「為了達成某些目標,而做些什麼」,能促進個人成長,比如找工作為創造人生價值
- 迴避型:「為了避免某些事情,而做些什麼」,著重於生存本能、尋求安全感,比如找工作為養活自己,避免挨餓
識別真正的動機,你才能轉而投向新的目標懷抱。
Step 4:行為脫離
放棄,絕不是件容易的事,特別是面對曾經讓你快樂的事物。因此,我們才會需要經歷前面的三個階段的思考。來到這一步,我們就要督促自己貫徹執行,以免又回到原點。
為了讓自己脫離目標,在行動方面,我們可以採取兩種方法:
- 自我監管,確保自己朝著新的方向前進。你可以給自己一些獎勵或外在刺激,讓自己能夠堅定地放棄,不再懷念著過往。
- 委託身邊的朋友監督執行,特別是當你意識不到的時候,他們能夠給予你最及時的提醒和糾正。
只有付諸行動,你才算是完成了「放棄」,不然的話,這一切都只是在紙上談兵。
總結
一心一意地堅持,並不是唯一的道路,放棄也並不是最後的無奈之舉,但他們確實是人生道路上的一種選擇。對於實現人生目標而言,無論是放棄還是堅持,唯有清楚地認識自己的內心,作出正確的選擇,你才能獲得更好的人生發展。
希望你能掌握放棄的藝術,為自己在生活上所遇到的每一件事,做出最適合的選擇。
相關文章推薦
- 《高效演講》書摘筆記|斯坦福最受歡迎的溝通課
- 《貧窮的本質》書摘筆記|為什麼會擺脫不了貧窮?
- 《拆掉思維里的牆》書摘筆記|打破僵化思維,走出舒適圈
- 《瞬變:如何讓你的世界變好一些》書摘筆記|改變其實並不難,堅持的秘訣
- 《高效休息法》書摘筆記|身體要休息,大腦也要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