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夫‧喬布斯傳》書摘筆記|那些年,影響喬布斯的幕後人士
書籍簡介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書是《史蒂夫‧喬布斯傳》。作者是沃爾特‧艾薩克森,曾經擔任過《時代雜志》的第14任主編,也曾寫過愛因斯坦和富蘭克林的傳記,但唯獨這本書在發行的第一周就售出了37.9萬冊,是迄今為止在美國最暢銷的書之一。
「保持飢餓,保持愚鈍。」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已故蘋果之父,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
喬布斯的養父
保羅·萊因霍爾德·喬布斯(Paul Reinhold Jobs)
保羅是一名機械師,出生在威斯康星州,妻子克拉拉·哈戈皮安由於喪失了生育能力,所以兩夫妻決定要領養孩子,於是便在結婚9周年的1955年,領養了喬布斯。
雖然保羅只是養父,但他卻給了喬布斯無微不至的關愛,兩夫妻甚至不惜花光積蓄,只為滿足他想在里德學院念書的願望。他們非常疼愛他,盡可能給了他一個溫暖、包容及鼓勵他學習的成長環境。
在喬布斯的生命中,養父確實帶給了他很大的影響,特別是對產品完美的追求。曾經在訪談中,喬布斯提起了養父對手工技藝的苛刻要求。
「如果你是木匠,要做漂亮的衣櫃,你就不會用膠合板做背板。雖然背板靠著牆,沒有人會看見,但你知道它就在那兒,所以你會用一塊漂亮的木頭做背板。如果你想晚上睡得安穩,就要保證產品外觀和質量都足夠好。」
養父的這段話深深地刻在了喬布斯的腦海裡,讓他把這種激情的工藝精神,都應用到蘋果的產品上。
比如電路板的印刷,是沒有多少人會注意到的細節,因為它深藏在產品內部。但是,喬布斯還是會從美學角度,仔細檢查電路板上的芯片和其他零件。有些時候,儘管芯片的線路並不影響產品的正常運轉,但喬布斯還是會為了美觀,而堅持要工程師馬上修改,一點也都不馬虎。
蘋果最大的幕後功臣
斯蒂芬·沃茲尼亞克(Stephen Wozniak)
喬布斯在高中時期,認識了比他大5歲的好友,沃茲。
回憶起兩人的初次見面,沃兹說道:「我們有很多共同點,那些我很難向別人解釋的設計,史蒂夫往往一下子就聽明白了。我喜歡他。雖然他看起來瘦巴巴,但卻充滿了活力。」
喬布斯也回憶說:「沃茲是我第一個見過比我還懂電子學的人,他非常聰明,我立刻就喜歡上了他。我們正好相反,我比自己的實際年齡顯得更成熟,而沃茲則更年輕。」
志同道合的兩人曾經發明過一個小道具,叫做“藍盒子”,主要用來破解電話系統,並模仿電信營運商的撥話控制訊號,用來免費撥打長途電話。他們用藍盒子進行了幾次惡作劇,甚至最過火的一次,還打給了遠在梵蒂岡的教皇。
後來,喬布斯看準商機,開始在宿舍銷售藍盒子。兩人就像上門銷售員一樣,在宿舍到處進行現場演示,成功把100個藍盒子全都給賣出去。對於兩人來說,這件事具有里程碑意義,給他們帶來了信心。喬布斯甚至還說,如果沒有藍盒子的話,就沒有今天的蘋果公司。
就是在那個時候起,他們學會如何合作,一個搞技術,另一個負責包裝和銷售。終於,在1976年,兩人在喬布斯的車庫一起創辦了蘋果公司,分別推出了Apple I以及Apple II這兩部電腦產品。
如果蘋果代表果實,那麽沃茲就是蘋果樹的樹根,而喬布斯則是扮演樹葉的角色。作為蘋果最早的開國元老之一,沃茲的功勞不可忽視。
蘋果的第一位大股東
邁克·馬庫拉(Mike Markkula)
在Apple II還沒推出之前,蘋果公司就遇到了資金問題。當時,沃兹作為蘋果的代表,跟馬庫拉接洽,向他展示了Apple II。馬庫拉一眼就愛上了這款產品,更主動提出為公司提供高達25萬美元的信用貸款。
蘋果成了股份有限公司,馬庫拉、喬布斯和沃茲三人各持26%的股份,而其餘股份則被保留為吸引投資者的籌碼。
對於喬布斯來說,馬庫拉不只是一位天使投資者,他也像是父親一樣,會遷就他的意願,也傳授他不少市場和銷售方面的經驗。馬庫拉的原則,也是「蘋果營銷哲學」,其中強調了三點:
- 共鳴(empathy),要比其他任何公司都更好地理解消費者的需求
- 專注(focus),專心做好最重要的事情,其他次要的通通拒絕
- 灌輸(impute),一家公司或產品傳達的信號,回來形成人們對它的判斷
「我們也許有最好的產品、最高的質量、最實用的軟件等,但如果我們用潦草馬虎的方式展現,顧客就會認為我們的產品也是潦草馬虎;反之,如果我們以創新、專業的方式展現產品,那麼優質的形像,就會被灌輸到顧客的思想中了。」
後期,雖然喬布斯與馬庫拉就管理層面發生過幾次衝突,甚至間接導致喬布斯離開了自己一手建立的蘋果公司,但他還是非常在乎這位宛如父親的馬庫拉。
在喬布斯重返蘋果、馬庫拉被要求離職的時候,他還親自約見馬庫拉,向他解釋新董事會的一二,更與他探討蘋果未來的發展重點。
蘋果的公關奇才
里吉斯·麥肯納(Regis McKenna)
最初的蘋果商標,看起來很複雜。
於是後來,喬布斯找來了矽谷傑出的公關人員麥肯納,經過他的團隊一番設計,才有了今天一系列被咬了一口的經典蘋果商標。
在蘋果公司所面對的危機中,有一件“天線門”事件曾經被媒體給炒得沸沸揚揚。iPhone 4是蘋果的得意之作,但它並不完美,在設計上有小缺陷:當你的手蓋住鋼圈上的小縫隙時,手機就會產生信號丟失的問題。甚至連美國權威機構《消費者報告》都不推薦消費者購買iPhone 4。
面對這場公關危機,所有人都認為喬布斯有必要放低姿態,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現出歉意,唯獨麥肯納提出了不一樣的建議。他要求喬布斯在新聞發佈會上拿出事實數據,並直接告訴大眾「手機不完美,我們也不完美,我們是凡人」的這番話。喬布斯採納了他的建議,也提供了用戶兩個解決方案:
- 退貨;
- 免費獲得蘋果的膠套。
最後,這場危機變成了轉機,iPhone 4的退貨率僅僅只有1.7%,而且手機銷售量不減反增,iPhone 4順利成為了蘋果歷史上銷售最快的產品。
麥肯納的營銷手法和公關能力,讓他成為了喬布斯一直以來都深信不疑的顧問。
炒掉喬布斯的CEO
約翰·斯卡利(John Sculley)
在蘋果公司需要一位新的CEO時,喬布斯通過獵頭找到了斯卡利,他是百事可樂的高管,一名富有創新力的營銷和廣告專家。兩人惺惺相惜,斯卡利被喬布斯的明星氣質所吸引,喬布斯也很想把他挖角過來當蘋果的CEO,於是就對他說:「你想賣一輩子糖水,還是想抓住機會來改變世界?」
這句話深深地打動了斯卡利的内心,於是在1983年,他正式成為了蘋果的第三任CEO。
只是好景不長,兩人才一起共事了兩年,就產生了極大的分歧:斯卡利意圖維持Mac的高價來達到利潤最大化;而喬布斯則是想讓價格變得更實惠。在僵持不下的情況下,喬布斯打算趁斯卡利出差,向董事會推翻他。但得知消息的斯卡利,卻出現在現場,讓萬萬沒想到的喬布斯脫口說出:「我要你來蘋果助我一臂之力,可是你從來就沒有幫到過我。」
這句話激怒了斯卡利,他決定放手一搏,讓房間裡的所有人在他和喬布斯之前選擇一個人留下。最後結果,大多數人都選擇站在斯卡利這一邊,就連像父親一般的馬庫拉也一樣。眼見大勢已去,喬布斯只是崩潰地離開現場。
然而,在喬布斯離開蘋果之後,蘋果卻由於缺乏創新,而一步一步走向了破產危機。斯卡利最終也在1993年卸下CEO職務,結束了自己在蘋果長達10年的任期。1997年,蘋果在財務上出現越來越多赤字,董事會不得不再重新找回喬布斯。經過一番磨練,此時的喬布斯已經蛻變成一名更成熟的企業家,憑藉著iPod和iPhone,他成功讓蘋果起死回生。
雖然斯卡利並沒有符合喬布斯的預期,甚至還把他給趕出了蘋果公司,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在離開了蘋果的12年間,喬布斯並沒有閑著,他不僅自立門戶創立了NeXT,更收購了皮克斯,開啓了3D動畫電影時代,讓我們的童年有了《玩具總動員》這部優質電影。
總結
英雄之旅,往往並不孤單。身邊的人,其實對於造就一個人的發展,也起到關鍵性的作用,所以我們要去留意身邊有哪些人值得我們學習、深交。有句話是這麽說的:「一個人的水平,取決於你最常接觸的五個人的平均值。」
相關文章推薦
- 拋棄“出勤主義”,高效產出才是王道!
- 《優秀到不能被忽視》書摘筆記|找到自身熱愛的工作
- 《銷售就是賣服務》書摘筆記|提到銷售,你會想到什麼?
- 《上癮》書摘筆記|讓用戶養成使用習慣
- 《重塑組織》書摘筆記|進化型組織的創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