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現財務自由的先決條件是什麽?

於是,我便跑去問那位有錢的婆婆:

“爲什麽通貨膨脹了,我們的家變窮,可你們家還是那麽有錢?”

婆婆給我的回答是:“因為通貨膨脹的時候,我們努力去賺更多的錢。而你的公公就整天在那邊抱怨東抱怨西,坐以待斃,不變窮才怪!”


專注在自己能力所及的圈子

史蒂芬.柯維在他的著作,《高效人士的7個習慣》提到的其中一個高效習慣叫“積極主動”。他把一個人會遇到的事劃分為兩個範圍:

影響圈和能力圈

“關注圈”是指個人關注的範圍,比如:國家經濟、新聞時事、趨勢變化、事業發展、人際關係等等的。這些通常超出個人的控制範圍,難以改變,消極被動的人,習慣專注在關注圈,把責任和結果推卸給外部環境,抱怨別人。就像我公公一樣,把變窮賴在政府身上,為自己找藉口。

與之相對的是“影響圈”,它指的是能力範圍,可以掌控的事。比如我們可以透過更努力、改變待人處事的方式、培養新技能,來達到自我成長,改變現狀。這樣一來,其實我們的影響圈就會越來越大。就拿我來當例子好了,以前的我也是個“怨婦”:

  • “爲什麽我會出生在這個窮家庭?”
  • “爲什麽我身體那麽弱,容易生病?”

總是糾結在我無法改變的事情上,不能過好當下,生活自然也不順心。


想要致富?先改變你的内在

直到我看了卡内基的《人性的弱點》,瞭解到什麽是“自憐之人必有可悲之處”之後,我才意識到,我所抱怨的種種東西,都是無法改變的東西。那麽,我能控制的是什麽?

無非就是“心態”

改變我看待這些事情的方式。從“受害者心態”,調整成“掌控者心態”,積極主動地去做我力所能及的事情,看書學習、自學做影片、認識新朋友,往自己的方向前進。當然,沒有人是在一夜之間就迎來巨大的改變。

心理學家,蕾切爾·韋恩斯坦説過:

“成功的改變都不是突變,而是漸變。”

圖片來源: Ante Hamersmit on Unsplash

我的85萬訂閲,也是用了將近5年的纍積時間,才慢慢擴大自己的影響圈。我想説的是:

“你把注意力放在什麽地方,就能獲得什麽樣的回報。”


總結

專注在無能爲力的事,只會帶來絕望和挫敗感;

專注在力所能及的事,帶來的卻是希望和成長。

最後,給大家送上一個我非常喜歡的西方祈禱文:

主啊,請賜給我平靜,
讓我去接受那些不能改變的事。

主啊,請賜給我勇敢,
讓我去改變那些可以改變的事。

最後,請賜給我智慧,
讓我去分辦這兩者之間的差別。

—寧靜祈禱文 – 尼布爾

希望2022的你,可以開始“積極主動”地掌控力所能及的事,成爲一個更好的自己。


相關文章推薦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相關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