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和白銀,哪個才能真正保護你的財富?
你有沒有發現,最近新聞一直在講經濟不穩、通脹、貨幣貶值?
你辛辛苦苦存下來的錢,會不會哪一天就突然因為這些事情而變薄、變不值錢?
很多人都在問:到底要怎麼保護自己的財富,不讓它被吃掉?
這時候,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投資貴金屬,尤其是黃金和白銀。
但問題來了,黃金和白銀到底哪一個才能真正幫你保值?
有的人說黃金才是王道,也有人說白銀才是未來。你是不是也搞不清楚,到底該選哪一個?
根據世界黃金協會的數據,2024年全球黃金需求增加了5%, 但白銀的工業需求也創下新高。這些數字看起來都很厲害,但到底有什麼差別?如果你只能選一種,哪一個才真的能在危機來臨時保護你的資產?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搞懂:黃金和白銀,誰才是你財富的真正守護神?
*習慣看影片學習的朋友,也可以看好葉在 YouTube 上分享這篇內容
投資貴金屬前,先問自己:為什麼要買?
嗨,大家好,我是好葉,陪你一起學習學校沒教的知識。
在我們考慮投資黃金或白銀之前,我們都要先問自己一個最基本的問題:「為什麼我要買?」這不是隨便跟風的選擇,因為每個人買貴金屬的理由都不一樣。
有人是擔心全球經濟不穩,像2025年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預測,今年全球經濟成長率只有2.3%,創下近年新低,經濟不確定性和金融市場波動都在增加。
也有人是看到通脹壓力、貨幣貶值,想找個地方避險,這時候黃金就特別受歡迎。
2024年,黃金價格創下40次新高,第四季平均每盎司高達2,663美元,年漲幅23%,顯示資金大量湧入這個避風港。
但如果你更看重未來產業發展,白銀的工業需求其實也很驚人。
根據Silver Institute最新數據,2024年白銀工業需求創下歷史新高,達到6.8億盎司,連續第四年刷新紀錄,關鍵推手就是綠能、電動車和AI相關電子產品。
這也讓白銀的價格波動更大,潛在回報更高。
所以你到底是要抗通脹、避險,還是押注未來產業成長?這個答案會直接影響你該選黃金還是白銀。
先想清楚自己的目標,再來看數據和趨勢,才不會一頭熱跟著市場起舞。
黃金與白銀同為貨幣,功能卻不同
除了了解自己投資貴金屬的理由,也要理解黃金和白銀的區別。
黃金和白銀在歷史上都曾經是貨幣,但它們的功能和價值定位其實很不一樣。
這一點,從最近幾年的市場數據和國際動態就可以看得很清楚。
黃金一直以來都被視為「終極避險資產」,尤其在貨幣體系動盪或經濟危機時期,黃金的價值會被市場重新認可。
2024年,全球央行購買黃金的數量創下新高,全年超過800公噸,推動金價突破每盎司2,700美元,甚至有分析預期未來還有上漲空間。
這背後的原因很簡單:各國央行面對貨幣貶值和債務危機時,會選擇用黃金來穩定國家資產。
白銀則有點不一樣,它雖然也曾經是貨幣,但現在更多是工業金屬。
2025年,全球白銀工業需求預計將首次突破7億盎司,主要來自太陽能、電動車、AI電子產品等新興產業。
這讓白銀的價格波動比黃金大,也讓它更容易受到經濟景氣循環的影響。
從歷史來看,黃金和白銀也曾經同時作為貨幣標準。
美國直到19世紀末都採用金銀雙本位制度(Bimetallism),當時銀幣是日常交易的主力,黃金則用於大額儲備和國際結算。
但隨著銀礦大量開採、價格波動加劇,最終各國陸續轉向單一金本位,因為黃金更稀缺、價格更穩定。
這也奠定了黃金「保值」的屬性,而白銀則逐漸轉向工業用途。
這種分工在現代金融危機時期特別明顯。
比如1920年代德國魏瑪共和國的惡性通膨發生時,當時的紙幣幾乎每天都在貶值。
1919年一盎司白銀只要12馬克,到了1923年底,已經漲到5,437億馬克。黃金更誇張,從170馬克飆升到87萬億馬克。
這種天文數字的通膨讓德國民眾的現金儲蓄瞬間蒸發,大家拿著一大堆鈔票卻買不到幾個麵包。
反觀那些手上有白銀和黃金的人,卻能繼續用這些貴金屬換到食物和生活必需品,甚至購買力還比通膨前更強。
這就是為什麼在極端經濟危機下,白銀和黃金變成了真正的「硬通貨」。
類似的情況也在近期發生。
2023年,阿根廷年通脹率超過211%,貨幣大幅貶值,民眾紛紛轉向黃金避險,黃金的價值隨著比索貶值而大漲,保護了持有者的購買力。
土耳其同樣如此,2022年通脹率一度高達85%,黃金價格以里拉計價一年內上漲40%,家庭和央行都大量買進黃金作為資產避險工具。
簡單來說,黃金和白銀雖然都曾是貨幣,但今天的功能早已不同。
黃金是央行和大戶用來對抗貨幣貶值、跨國避險的神器,而白銀則更多是新經濟產業的「工業燃料」。
如果投資者想要長期守護財富、對抗系統性風險,黃金會是更穩定的選擇。
但如果是看好綠能、科技和 AI 產業的發展,那麼白銀的波動和成長潛力也不容忽視。
這就是為什麼投資前,我們都要搞懂兩者的本質差異,再來決定自己的資產配置。
金銀比的啟示:何時該偏重黃金,何時該加碼白銀?
當然,投資黃金還是白銀不一定是二選一的問題,也可以是分散投資,重點就是把握好兩者的投資比例。
那什麼時候該偏重黃金,什麼時候該加碼白銀?關於這一點,我們先要了解什麼是「金銀比」(Gold/Silver Ratio)。
所謂「金銀比」,就是一盎司的黃金,可以換到多少盎司的白銀的意思就是用一盎司黃金的價格去除以一盎司白銀的價格,這個數字可以告訴我們:現在黃金相對於白銀是貴還是便宜。
金銀比一直是貴金屬投資圈裡的重要風向球,因為它不只是單純的價格比值,還能反映整個市場的情緒和經濟週期的變化。
當金銀比很高,比如超過80甚至100時,代表黃金比白銀強勢,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經濟衰退、金融市場動盪或避險情緒高漲的時候。
舉例來說,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全球市場陷入恐慌,金銀比一度飆到124的歷史新高,當時大家都搶著買黃金避險,黃金價格漲幅明顯大過白銀。
到了2025年4月,金銀比又突破100,這背後的原因是美國經濟數據疲弱、地緣政治風險升溫、央行持續大舉買進黃金,讓黃金成為全球資金的「避風港」。
這時候當大家都在買黃金的時候,白銀反而才是被低估的那一個。
當經濟景氣開始轉好、工業需求強,白銀的價格補漲力道就會很強。
當經濟景氣好、工業需求強,白銀的價格補漲力道就會很強。
就好比歷史上每次金銀比大幅拉高後,只要市場轉向復甦,白銀往往會出現一波「追趕黃金」的行情。
例如2009到2011年金融危機過後,金銀比從80.73一路降到31.7,白銀價格三年內暴漲400%,遠遠超過黃金的70%漲幅。
2024到2025年,金銀比長期維持在80到100之間,明顯高於過去50年平均值(大約是60到70),這代表白銀相對被低估。
相反地,當金銀比偏低,比如跌到50以下,往往是經濟復甦、工業活動強勁的時候。
這時候黃金的性價比反而就更高了。
從下圖就可以清晰的看出來,2020疫情恐慌的時候,金銀比達到113,隨後白銀就跟漲了108%。
而經濟復甦,白銀跟漲後,金銀比就回到了77的水平。隨後因為各種局勢動蕩的情況到至今,黃金也飆升了87%。
到目前為止,金銀比的指數為101。
不過有一點要注意的是,短期來看,白銀可能會因為金銀比高而強勢補漲,但長期來看,黃金的漲幅依然是高過白銀很多倍的。
根據Sprott、Discovery Alert等數據,2024年底金銀比為85:1,2025年4月又回到100:1,黃金一度突破每盎司3,300美元,白銀則在33美元左右。
這種極端金銀比,通常會吸引價值型投資者開始關注白銀,因為歷史經驗顯示,當金銀比回落時,白銀的漲幅常常超過黃金。
當然,靠判斷金銀比來投資貴金屬只是其中一種策略,待會我會繼續分享其他的策略。不過從長期來看,黃金的保值功能依然勝過白銀。對於追求避險的長期投資者來說,如果不太在意短期波動,黃金依然是首選。
簡單來說,金銀比就像是貴金屬投資的溫度計,它不只反映市場的恐懼或樂觀,也能幫助你判斷什麼時候該偏重黃金、什麼時候該加碼白銀。
黃金重估是什麼?對金價有什麼影響?
貴金屬投資方面,還有一個值得討論的話題,那就是「黃金重估」(gold revaluation)。這個話題因為川普的強勢回歸,再次成為全球金融圈討論的焦點。
所謂黃金重估,就是美國政府把帳面上持有的黃金價格,從官方的每盎司42.22美元,調升到接近市場價(現在已經接近3,000美元)。
這樣一來,美國政府帳上的黃金資產會瞬間暴增,立刻創造出數千億甚至上萬億美元的「新財富」。
川普本人就公開表示,要親自去諾克斯堡檢查美國黃金儲備,並且強調要確保這些黃金真的都還在。
根據現行規則,政府可以透過發行「黃金證書」給聯準會,直接把黃金的市值差額兌換成現金。而且這筆錢還不用加稅、不用發債,也不會增加國債,等於是「白拿」的流動性。
如果用現在的金價來算,這一招能讓美國財政部帳上多出7,730億美元,如果金價被推到5,000、10,000甚至更高,這個數字還會倍增。
那這跟持有黃金的投資者有什麼關係呢?
如果你手上有黃金,政府一旦重估,金價很可能會大漲,你的黃金就會變得更值錢。
比如現在金價在3,000美元一盎司左右浮動,如果重估到5,000、10,000甚至更高,你的資產就直接翻倍。像 Kitco 分析師就預測川普任內金價有機會衝到6,000美元。
但反過來說,如果你沒有黃金,政府這一招等於是變相印鈔票,會讓人民手上的現金購買力變低,東西變貴,你的錢更不值錢,因為這其實就是變相的貨幣貶值和財富再分配。
而且,如果政府再加徵黃金資本利得稅,賣出黃金還要繳稅,這又是另一波財富轉移。
不過,黃金重估雖然短期內能讓政府帳面變漂亮,甚至被用來創建主權財富基金、發行黃金掛鉤債券,但長期來看,這種「帳面創造財富」的做法也有很大風險。
首先,這會動搖全球對美元的信心,可能加劇資本外流和通脹壓力。
其次,這種一次性注入巨額流動性的舉動,雖然能短暫壓低國債利率,但最終會讓市場擔心美國貨幣體系的穩定性,甚至引發新一輪金融市場動盪。
值得注意的是,川普的政策已經讓全球央行加速買進黃金。
根據世界黃金協會的數據顯示,2024年第四季川普勝選後,全球央行購金量年增54%,達到333公噸,全年超過1,000公噸。
這一波「去美元化」和黃金避險潮,正是對美國政策風險的直接反應。
也就是說,川普時代的黃金重估不只是會計動作,更是影響全球金融秩序的重大變數。
對個人來說,持有黃金可能成為財富保護傘,但也要警惕政策風險和市場波動。
畢竟,這場「帳面遊戲」背後,是一場貨幣體系與財富分配的大洗牌。
投資貴金屬的實用策略
如果我們想要在這個動盪的時代裡守住財富,聰明配置貴金屬就很重要。但怎麼投資才最適合一般人?事實上,投資貴金屬主要有三種方式,它們都各有優缺點。
第一種是買實體貴金屬,比如金條、銀幣。
這種方式最大的好處是完全脫離金融系統風險,不怕銀行倒閉或金融危機。
但實體貴金屬有存放和保險的問題,也不方便攜帶或跨國轉移,買賣時還得考慮溢價和流動性。
有些人會選擇存放在銀行保險箱或專業金庫,但這也會有額外費用和取用不便的風險。
第二種是投資貴金屬 ETF,比如 GLD、IAU、GLDM 這類黃金 ETF 或 SLV 這類白銀ETF。
ETF的最大優勢是買賣方便、流動性高,還能用小額資金參與,不用擔心保管問題。
以GLD為例,它的資產管理規模(AUM)高達約996億美元,日均成交量超過1,000萬股,說明市場參與度非常高,投資者隨時都能進出市場,流動性極佳。
GLDM則是GLD的迷你版本,年費更低,只需要0.10%費用率,適合小資族。
不過,ETF屬於金融產品,本質上還是依賴金融系統運作。
如果遇到金融危機或系統性風險,ETF可能會面臨兌現困難,這是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
第三種是投資貴金屬掛鉤加密貨幣,比如XAUm這類產品。
你可以用加密貨幣直接購買,並且可以兌換成實體黃金。
這種方式結合了加密貨幣的流動性和貴金屬的保值特性,但風險在於發行商的信譽和監管問題。
目前主流發行商如 Matrixport,資產管理規模約60億美元,雖然不算小,但相對傳統金融巨頭還是有差距。
投資貴金屬除了要關注投資方式,調整投資心態也非常重要。
對大多數投資者來說,最重要的是把貴金屬當成避險工具,而不是期待一夜暴富。
黃金和白銀本質上不是生產性資產,長期來看主要是保值,而不是持續創造現金流。
就像剛才說到,2024年以來,全球各國央行都在加大黃金儲備,這反映大家都在為通脹、地緣風險做準備。
但也要注意,金價和銀價已經經歷一波大漲,短期內有回調風險,分批建倉布局會是更好的選擇。
配置上,黃金和白銀應該根據個人需求和風險承受度來調整。
黃金適合穩健型投資人,抗通脹、抗系統性風險能力強;白銀則波動較大,受工業需求影響更明顯,潛在回報則需要更擇時。
ETF 更適合普通人對抗通脹和美元貶值,但如果你擔心金融系統風險,可以考慮持有一部分實體貴金屬。
我個人則會把黃金和比特幣一起納入避險資產。
在我看來,黃金就像石油一樣,隨著開採技術進步產量會增加。如同數據顯示,黃金的產量也確實隨年增長。
而比特幣的發行量是固定的,轉帳也更方便。
2025年初,比特幣價格突破10萬美元,和黃金的相關性也越來越高,成為新一代的「數位黃金」。
不過,比特幣歷史較短,避險地位還不及黃金穩定,所以我會均衡配置這兩者,分散風險。
最後提醒,投資貴金屬要有正確心態。它們的本質是保值避險,而不是像投資股票為生產性的資產。
結語:適度配置黃金白銀,讓資產穩健過關
經過這一輪分析,你應該可以更清楚地看見,黃金和白銀其實各有不同的角色和價值。
經濟不穩、通脹壓力、貨幣貶值,這些問題讓大家都在思考怎麼保護自己的資產。
黃金一直以來是避險的首選,特別是在全球央行大舉買進、政策不確定性升高的時候,黃金的保值功能就會被放大。
白銀則因為工業需求快速成長,帶來更大的波動和潛在回報,但同時也意味著風險更高,也需要更擇時。
最重要的是,投資貴金屬要有正確心態,把它當成保值避險的工具,而不是追求一夜致富。
對於投資,對於資產配置,對於財富自由的規劃,如果你感到迷惘,那推薦你來免費領取這一本我花了半年撰寫的新書《投資,財富自由比想像中簡單》。
裡面濃縮了三萬字的乾貨內容,其中涵蓋了我的定投策略,選股策略,資產配置,ETF投資指南等。
這些策略都是幫助我從21歲的1,000美金開始,在31歲時累積到40萬美金財富的秘訣和技巧。
想要學習有投資增長自己財富的朋友,歡迎點擊下方資訊欄的鏈接領取哦。
最後的最後,對你來說,你認為在當前經濟環境下,貴金屬應該占投資組合的多少比例呢?歡迎在留言區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