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30年能源爭霸】石油大國正在消亡?清潔能源與算力之戰已開打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馬斯克、比爾 · 蓋茲這些科技大亨突然對能源如此癡迷?
為什麼中國瘋狂建設電網,普及化新能源車,而臉書、谷歌正在搶購北歐電力資源?
為什麼美國已經是最大石油產出國了,川普還要加大石油開採?
這一切背後,都是一場你可能從沒注意到的「能源爭霸戰」。
最近有一些不起眼的新聞:
中國國家電網宣布2025年將投資超過約890億美元加速電網建設,創下歷史新高。
特斯拉在2025年春季推出重大軟體更新,強化 AI 駕駛、車載影像與能源管理功能,並預告平價新車 Model Q 將於今年上半年上市,劍指全球新能源車普及化。
同時,歐洲最大數據中心運營商之一 NorthC 宣布在挪威新建數據中心,專門採用100%可再生能源,為AI 和雲端巨頭提供綠電算力。
表面上,這些事件毫無關聯,但對懂行的人來說,這就像是世界棋局上的關鍵走位。
今天,我想帶大家跳出日常看新聞的框框,來解析能源如何決定過去100年的帝國更替,以及未來30年的全球格局將如何重塑。
*習慣看影片學習的朋友,也可以看好葉在 YouTube 上分享這篇內容
石油暴利:洛克菲勒如何用垃圾變黃金
說到能源,石油一定是最重要的資源之一。
而說到石油,第一個讓人聯想到的就是「石油大王」洛克菲勒。
1870年,他成立了標準石油公司,但他當時不是在賣汽油,而是在賣光明。
說起來很讓人難以置信,那時的石油主要用途是煤油燈照明,汽油被當作廢棄物幾乎白送。
當時一加侖汽油只賣3美分,相當於今天的1美元不到。
在19世紀末期,愛迪生發明了電燈泡,許多人認為這將摧毀石油行業。
不過,命運卻選擇了另一條道路,亨利.福特在1908年推出了平價汽車「T型車」,徹底改變了石油的命運。
汽車需要燃料,而汽油成為了新市場的核心需求。這並非巧合,而是能源與技術革命交織的必然結果。
回到洛克菲勒,他當時之所以能靠石油建立自己的商業帝國,關鍵不在於控制油田,而在於控制煉油廠與配送網絡。
當時,煤油是主要的照明燃料,但市場上的煤油質量參差不齊,經常引發火災和爆炸等安全問題,讓消費者和投資者對它充滿疑慮。
洛克菲勒意識到,生產高品質且安全的煤油是一個巨大的商業機會。所以他選擇投資煉油廠,而不是冒險投入不穩定的原油開採。
而這個決定就幫助他避開了石油市場早期的價格波動和供應過剩問題。
1870年,洛克菲勒創立了標準石油公司,透過大規模擴展煉油設備和收購競爭者,迅速壟斷了美國95%的煉油能力和90%的輸油能力,僅控制了約25%的原油產量。
也就是說,當時如果石油要轉化成市場所需的成品,比如煤油和後來的汽油,都需要經過標準石油公司的提煉。
正因如此,作為壟斷市場的洛克菲勒公司也賺取了大把財富。
三十多年後,福特汽車出現了,汽油的需求量大增,而作為最大汽油供應商的洛克菲勒又再一次暴富,讓他的名字從此在歷史上留下濃厚的一筆。他的家族到目前為止依然還是世上最富有的家族之一。
血與油:二戰背後你不知道的石油決勝關鍵
石油的價值不只成就了洛克菲勒的財富帝國,也對地緣政治的重塑有重大影響。
從戰爭到國際關係,石油無處不在。
以第一次世界大戰來說。開戰時軍隊都還只是傳統的騎兵衝鋒,但結束時卻是坦克橫行和飛機轟鳴的現代化戰爭。
在這背後,石油扮演著關鍵角色。
1911年,時任英國海軍部長丘吉爾做了一個改變歷史的決策:將英國皇家海軍從使用威爾士煤炭轉向波斯石油。
這個舉措讓英國艦隊速度更快、續航力更強,但也讓大英帝國的海上霸權從此依賴於遙遠的中東。
而當時英國政府為了確保能源供應,也直接收購了波斯石油公司51%的股份,這間公司就是後來的英波石油公司。
如果說第一次世界大戰是石油登場,那麼第二次世界大戰就是石油全面掌控局勢的一場「能源戰爭」。
當時有幾場戰事能說明這一點。
首先是希特勒與巴庫油田。
希特勒發動巴巴羅薩行動進攻蘇聯,不僅是為了莫斯科,更是為了控制高加索地區的巴庫油田。
在1940年代,巴庫油田可是為蘇聯提供了約72%的石油產量。這片位於今天阿塞拜疆的油田,是當時世界上最豐富的石油資源之一。
希特勒深知,沒有足夠的燃料,他無法支撐德軍的坦克和飛機。
但隨著戰事推進,德軍的補給線越拉越長,燃料短缺成了致命弱點。
到了斯大林格勒和庫爾斯克戰役時,德軍的坦克常常因為沒油而動彈不得,連飛機都被迫停飛。
最終,這場「石油爭奪戰」成了納粹德國戰敗的關鍵之一。
另一場戰事就是日本偷襲珍珠港。
日本偷襲珍珠港前,美國切斷了對日本的石油供應,導致日本面臨能源危機。
美國的行為逼迫日本在能源枯竭和開戰之間做出選擇,而結果就發生了1941年的珍珠港事件。
此外,石油也幫助美國鞏固了它的霸主地位。
1945年,美國每日原油產量約470萬桶,占全球總產量超過60%。所以在二戰期間,美國提供了盟軍所需石油的約86%,大量燃料支撐著盟軍從諾曼底登陸到太平洋島嶼跳島作戰等關鍵行動。
二戰結束後,美國憑藉其龐大的石油資源和技術優勢,迅速崛起為全球超級大國。
試想,如果沒有丘吉爾轉向波斯石油,如果希特勒控制了巴庫,如果美國沒有為盟軍提供大量燃料——今天的世界會是什麼樣子?答案可能完全不同。
因此我們可以說,20世紀不僅是「工業化世紀」,更是「石油世紀」。而每一次重大戰爭,都進一步鞏固了這個事實:哪個國家掌控了能源,就是掌控了未來!
掐住咽喉:一桶油漲300%,OPEC如何讓西方跪地求饒
1973年的石油危機,乍看之下似乎是因為阿拉伯-以色列戰爭,但實際上,它揭示了全球經濟結構的一次深刻轉變,也讓石油成為了一個真正的「武器」。
故事要從美國說起。
二戰結束後,美國憑藉其強大的石油產能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出口國。但到了1970年代,事情發生了逆轉。
當時,美國因為經濟繁榮和郊區化迅速增長,石油需求量大增,但國內產油量卻逐漸跟不上需求。
根據美國交通統計局的資料,1970年美國原油產量達到歷史高點,為每日964萬桶,之後開始逐年下降。
而同期美國的石油消費量則持續上升,高達每日1,470萬桶,但國內產量僅為1,130萬桶,進口量高達342萬桶,進口占消費比約23%。
結果,美國從石油出口國變成了進口國,對中東地區的石油依賴越來越大。
而就在這時,OPEC國家,也就是「石油輸出國組織」意識到自己手握一個能夠改變世界的武器——石油。
1973年,阿拉伯-以色列戰爭爆發,OPEC以此為契機宣布對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國家進行石油禁運。
全球石油供應因此下降了約15%。這個數字看起來並不驚人,但結果卻讓油價從每桶約3美元暴漲到接近12美元,漲幅接近300%。
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影響呢?答案在於石油需求的特性:極其缺乏彈性。
換句話說,不管油價漲多少,你還是得開車上班、運貨、飛行,因為當時根本沒有替代能源。
更深層次的原因則在於全球經濟結構的「系統性依賴」。
二戰後,日本和歐洲逐漸放棄煤炭,全面轉向石油作為主要能源。
而美國的郊區化浪潮導致通勤距離激增,汽車成為生活必需品。
這些都讓石油成為不可或缺的基礎資源。
當 OPEC 收緊供應時,全球經濟就像被掐住了脖子。
這場危機還帶來了一個重要啟示:真正的能源霸權,不在於擁有資源,而在於創造依賴。
而今天,我們可以看到類似的模式正在發揮作用。
例如俄羅斯利用天然氣對歐洲施加影響、沙特透過控制全球石油市場維持地緣政治地位,以及中國在電池技術上的快速崛起,都在重演這種「依賴控制」的戲碼。
所以,1973年的石油危機不只是一場能源短缺,更是一場地緣政治的革命。
它教會我們一件事:真正的力量,不是擁有資源,而是讓別人離不開你有的資源。
逆襲普京:美國做到能源獨立,救了整個歐洲
2008年,美國的石油產量僅為每天約500萬桶,當時市場上流傳著「石油峰值論」,認為全球石油資源即將枯竭。
美國每年不得不花費高達4,000億美元進口石油,能源依賴成為國家安全的一大隱患。
但短短十幾年後,美國的石油產量飆升至每天1,320萬桶,一舉成為全球第一大產油國。
這個反轉堪稱21世紀能源史上最戲劇性的篇章,而背後的英雄是一位名叫喬治 · 米切爾(George P. Mitchell)的頑固企業家。
他在頁岩氣開發上堅持了整整18年,投入大量資金和心血,甚至在所有人都嘲笑他「浪費時間和金錢」時,他依然堅持自己的研究。
正是這份執著,讓他成功突破技術瓶頸,促成水力壓裂技術與水平鑽井技術的結合。
這些創新使得美國得以大規模開採頁岩層中的天然氣和石油,徹底改變了全球能源格局。
那麼,什麼是頁岩呢?
頁岩是一種含有大量有機物的沉積岩,像一個巨大的「能量寶庫」,但它的資源一直難以開採。
米切爾的技術突破讓頁岩層中的油氣資源得以釋放,使美國從能源進口國轉變為出口國。
不只如此,美國還利用頁岩氣轉化為液化天然氣 LNG,成為北約的「能源武器庫」。根據美國能源資訊署的資料,2023年美國 LNG 出口量創下歷史新高,平均每日13.6億立方英尺,成為全球最大 LNG 出口國。
在俄烏戰爭期間,美國的 LNG 供應成為歐洲抵抗俄羅斯能源威脅的重要支柱。
如果沒有美國的頁岩氣革命,普京可能已經利用能源武器瓦解支持烏克蘭的西方聯盟。
這場能源反轉除了是商業上的巨大成功,更是地緣政治上的重大轉變。它展示了技術創新如何在短短10年內顛覆看似穩固的能源格局。
能源財富:誰是真正的贏家?
石油這種黑金,也造就了幾個擁有龐大財富的國家。
它讓一些國家富甲天下,也讓另一些國家陷入困境。
那麼,誰才是真正的贏家?答案並不只是在於挖出多少石油,而在於如何使用這筆財富。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那些善用石油財富的成功案例。
阿聯酋和阿布達比憑藉石油收入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主權財富基金之一,其估值約1萬億美元。
挪威更是將石油收益轉化為長期資產,其主權基金目前估值高達1.7萬億美元,成為全球資本市場的重要玩家。
這些主權基金不只投資於股票和債券,還積極參與私募基金和風險投資。
如今,想要融資的創業公司第一站可能不是美國養老金,而是海灣國家的主權基金。
但並不是所有產油國都能善用這筆財富。
伊朗和伊拉克將大量石油收入投入戰爭,結果是內耗嚴重,經濟停滯不前。
委內瑞拉在查韋斯上台後走向崩潰,石油收入被用於短期的社會福利政策,而非長期投資,最終導致經濟崩塌。
俄羅斯雖然擁有豐富的能源資源,但未能充分多元化其經濟,過度依賴石油和天然氣出口,使它在全球市場波動中屢屢受挫。
這些例子告訴我們一個殘酷的真相:能源優勢是短暫的,真正的贏家是那些能將資源優勢轉化為長期資產的國家。
在未來,我們或許會看到更多國家效仿挪威和沙特阿拉伯,用智慧而非衝動來管理能源財富。
就好比美國近期也開始規劃自己的主權財富基金.
而那些未能抓住機會的國家,只能在歷史中留下遺憾。
而身為個體或是企業主的你如果你想要了解全球投資趨勢,最大化自己未來的財富。這邊我也準備了一場直播課教學和你分享,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連結報名加入。
從石油爭霸到清潔能源競賽
剛才說到,石油曾是20世紀的黑金,但到了21世紀,這場能源爭霸的戰場已經轉移到太陽能板、風機和電動車上。
中國和美國的較量,表面上是為了環保,實質上是一場關乎未來經濟命脈的「清潔能源爭霸戰」。
官方資料顯示,截止2021年,中國進口了全國72%的石油,這些石油約有75%到80%得經過馬六甲海峽和南海——這條航線被稱為「海上生命線」,也是中國最大的戰略弱點。
想像一下,如果這條航線被掐斷,中國的經濟引擎可能瞬間熄火。這種焦慮,讓中國政府意識到:與其依賴進口石油,不如自己掌控能源未來。
於是,中國開始了一場「清潔能源大革命」。
他們在太陽能、風電和電動車領域砸下重金,目標是擺脫對石油的依賴。
根據報告顯示,中國在2024年新增了277吉瓦的太陽能發電容量和79吉瓦的風電容量,提前6年完成了2030年的清潔能源目標。
這相當於每年新增的太陽能板能覆蓋整個北京市的面積!
電動車更是中國的「彎道超車」戰略。
他們知道,在傳統燃油車市場上,德國、日本、美國等巨頭早已占據山頭,但在電動車領域,大家起跑線差不多。
於是,中國政府推出補貼、充電基建、甚至「電池交換站」等黑科技,硬是把比亞迪、蔚來等品牌推上全球舞台。
到了2025年,中國電動車已占新車銷售的近一半。這就解釋了當時為什麼中國願意讓特斯拉獨資在中國建廠。
當特斯拉引進了技術後,中國的「卷王」供應鏈精神也發揮到極致。
特斯拉在上海的超級工廠,不僅95%以上零件都來自本地供應商,還帶動了超過400家中國一級供應商進入全球產業鏈。
這種「你有技術、我有速度和規模」的組合,讓特斯拉的產能和成本優勢雙雙起飛,甚至在2025年上海新電池廠只花8個月就投產,創下「特斯拉速度」新紀錄。
這場中美新能源「雙向奔赴」不只讓特斯拉在中國賣得風生水起,也讓中國本土品牌像比亞迪、蔚來、吉利等在全球市場大展拳腳。
美國當然不會坐視不管。他們發現,中國的太陽能板便宜到像「清倉大甩賣」,電動車價格更是歐美車廠的腰斬價。
於是,美國祭出殺手鐧:對中國電動車徵收100%關稅,儲能電池也加收25%關稅。簡單來說,一輛原價1萬美元的中國電動車,到了美國瞬間變成2萬美元。
當進口產品比當地品牌還貴,誰又還會買呢?
但美國也知道,光靠關稅擋不住中國。於是他們推出《通膨削減法案》,計畫投入1萬億美元發展清潔能源,從太陽能到氫能,從電池廠到充電樁,全方位撒錢。
這招就像在說:「你砸錢?我砸得比你更狠!」
表面上看,這是關於氣候變化的合作,但實質上是「誰掌控清潔能源,誰就掌控21世紀」。
中國想用太陽能板和電動車打破石油依賴,美國則想用關稅和補貼保住科技霸權。
舉個例子:中國的太陽能板產能占全球80%,風機產能占60%,電動車電池產能占超過70%。這意味著,如果中國願意,隨時能讓全球清潔能源產業「斷貨」。
而美國的《通膨削減法案》則要求,享受補貼的企業必須在北美生產關鍵零件——擺明要打造「去中國化」的供應鏈。
但川普上台後,就暫停了相關法案的撥款,並且啟動以石油能源為主的「釋放美國能源」政策。
這場競賽的結局還未可知,但有一點很明確:未來的能源霸主,不再是誰挖出更多石油,而是誰能讓全世界依賴自己的技術和產業鏈。
新能源是否會取代石油?
現代新能源的崛起是否會取代掉石油?在能源爭奪戰中,一個常見誤解是能源轉型意味著新能源替代舊能源。
但實際上,能源轉型並不是「替代」,更多的是「疊加」。
比如汽油在汽車行業出現後的極高需求,並未替代掉煤炭的重要性。
看看全球燃煤所產生的二氧化碳量就知道了。自1960年以來,全球燃煤排放量大幅增加,到 2023 年達到 154 億公噸二氧化碳 (GtCO₂) 的高點。
其中,美國自1850年以來,碳累積排放量是最高的,直至2021年已經累積排放 509 億公噸二氧化碳 (GtCO₂) 。中國次之,排放了 284.4 億公噸二氧化碳 (GtCO₂)。
而石油也確實並未取代煤炭,它反而創造了全新的市場,比如交通運輸和塑料製造。這種擴展性使得每種能源都找到自己的「專屬舞台」。
正因如此,我們才能在《世紀能源統計評論》看見,煤炭和石油仍然是全球重要的能源,而不是石油的強盛,抹殺了煤炭的價值。
AI革命浪潮:能源競爭新爆點
目前我們已經進入了第六波革命浪潮,其中包括自主機器人,萬物聯網等。
馬斯克、黃仁勛等大佬都已經為自己的公司投入了大筆資金來開發算力。甚至各國的主權基金都已經在開始投入AI產業鏈。
未來可以主導經濟和權力的,肯定是掌控算力資源的一方。他會決定未來科技發展、物品生產力、軍事力量的高度。
未來誰擁有最多算力基礎,誰就能夠在未來擁有經濟主導權。
這就是為什麼美國要封鎖高端芯片技術流進中國,把它視為戰略性資源。
然而,算力也需要能源的支持。
想像一下,你家的空調一天吃掉的電量,在AI數據中心眼裡,可能還不夠塞牙縫。
這就是我們正在面對的現實:AI革命不只改變了科技,也讓能源競爭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戰場——數據中心用電需求。
而這些數據中心,就是現代「算力工廠」,誰能掌控更多算力,誰就能在AI、機器人、自動駕駛等未來產業中搶占先機。
過去,我們談論數據中心時,說的可能是「2萬個CPU」的運算能力。
但現在,這個數字已經變成「300兆瓦的電力消耗」,相當於為30萬戶家庭供電。
更驚人的是,一個超級 AI 計算中心可能需要5到10吉瓦的電力——這相當於一個中等城市的總用電量。
這些龐大的算力需求,直接決定了國家在科技、經濟甚至軍事上的競爭力。
這不是誇張的數字,根據美國能源部的數據,2023年數據中心消耗了全美約4%的電力,而到2030年,這個數字可能飆升超過9%。
換句話說,未來7年內,AI 的電力需求將翻倍成長,但美國過去數十年的電力需求年增長率只有0.5%。這種「結構性變化」就像突然把一條小溪變成洪水,電網根本來不及反應。
但問題是,電力基礎設施的建設速度遠遠跟不上AI的「電力飢渴」。
建一座新的核電站需要10年,升級輸電網絡需要7年,就連培訓一名合格的電力線路工人也要7年。但AI的爆發性成長可能只需要3到5年。
這就像你明天要辦一場萬人派對,但今天才發現家裡的插座只有兩個——而且其中一個還是壞的。
結果就是:電力短缺將成為AI發展的最大瓶頸。
而那些能提供充足、穩定且清潔電力的地區,將成為AI產業的「新矽谷」。
例如,美國愛達荷州憑藉便宜的水電和地熱資源,正在吸引大量數據中心進駐,而挪威則靠著99%的清潔電力成為歐洲 AI 公司的首選。
這場能源競爭的贏家,很可能不是傳統的石油大國,而是那些能「發電養 AI」的國家,就像過去控制石油就能控制世界一樣。
所以,下次當你用手機問 AI「明天天氣如何」時,別忘了——這個答案背後,是一場關乎電力的全球競賽。而這場競賽的輸家,可能連插頭都找不到。
誰將贏得能源新秩序?三個特質決定未來霸主
能源爭霸的戰場早已不是油井和輸油管,而是實驗室裡的核聚變反應爐、沙漠中的太陽能板陣列,還有矽谷工程師的電腦螢幕。
要成為這場新遊戲的贏家,光有資源可不夠——還得具備三種超能力:技術瘋子級別的創新力、樂高大師般的整合力,還有算命師等級的遠見。
特質一:技術瘋子,敢賭下一個「頁岩革命」
首先是特質一。
還記得那個被嘲笑18年的喬治.米切爾嗎?他用水力壓裂技術改變了美國能源命運。
現在,風險資本家們正把60億美元砸向核聚變研究。如果哪天有人真的點燃了「人造太陽」,整個能源地圖都得重畫。
但創新不只存在於實驗室。
中國把太陽能板價格打到每瓦0.15美元(比一杯奶茶還便宜),靠的是瘋狂的生產規模和技術迭代。
而美國的初創公司正在用AI設計新型電池材料——聽說最近有個算法發現了某種神秘合金,充電速度比現有技術快3倍。這些技術狂人,才是未來能源界的「滅霸」。
特質二:樂高大師,把能源碎片拼成超級系統
再來是特質二。
未來的能源系統可不是「用太陽能就曬太陽,沒太陽就燒煤」這麼簡單。
德國已經在玩「能源樂高」:用風電多餘的電力製造氫氣,存到鹽穴裡,等沒風時再用氫氣發電。這種「風-氫-電」三位一體的操作,讓他們的電網靈活得像是體操選手。
加州更是誇張,他們的智能電網能精確到每戶人家的電動車何時充電最便宜。這套系統整合了太陽能、儲能電池、電動車和家用電器,活像個能源界的變形金剛。
根據彭博新能源財經的報告,這種系統化整合能讓電力成本降低40%,還能避免大停電。
特質三:算命師遠見,把石油美元變知識經濟
最後是特質三。
阿聯酋早就看透石油不是永恆飯票,所以他們用高達1萬億美元主權基金買下全球科技公司股份,從人工智慧到太空旅行無所不包。
現在杜拜的AI實驗室裡,工程師數量比駱駝還多。這種「用石油錢買未來」的策略,讓他們在後石油時代依然能當土豪。
反觀美國,雖然靠頁岩油氣重登能源王座,卻在電池和太陽能板產業被中國甩開。
剛才提到,中國控制著75%的鋰電池產能和80%的太陽能板製造,而美國的《通膨削減法案》就像急診室裡的強心針,拼命想補救產業鏈漏洞。
不過,隨著川普上台後暫停相關法案撥款,並大幅轉向以石油和天然氣為主的「釋放美國能源」政策,美國對新能源產業的扶持明顯減弱,這也讓產業鏈重組的步伐再度充滿變數。
但無論如何,以目前的趨勢來看,那些能把核聚變、智能電網和主權基金玩成一套組合拳的國家,都將可能成為新秩序的制定者。
結語:能源爭霸的啟示
對國家而言,能源安全需要多元化來源、多元化技術和多元化基礎設施。
對企業而言,需要理解能源轉型不是簡單替代,而是系統重構。
對個人而言,則需要認識到能源選擇背後的地緣政治含義。
未來不只是油價會影響你的生活,連你用AI查天氣、看影片、甚至自動駕駛,都和全球能源格局息息相關。
回光返照的不是化石燃料,而是單一能源思維。
未來的能源體系將是一個複雜、多元、互聯的整體,誰能在這個體系中占據關鍵節點,誰就能在未來的全球競爭中佔據優勢。
能源爭霸從來不只是資源爭奪,而是文明演進的核心驅動力。
從洛克菲勒的照明帝國,到今天的清潔能源競賽和AI能源需求爆發,我們正經歷著一場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複雜、更為關鍵的能源革命。
那些只看到短期波動的人,終將被長期趨勢所淘汰。
那些只看到技術而忽視地緣政治的人,終將在全球博弈中出局。
真正的智慧在於,把能源看作一個涵蓋技術、政治、經濟、安全的整體系統,並在這個系統中把握先機。
未來的能源強國,將是能同時駕馭清潔能源、數據中心、AI運算與靈活電網的「全能型選手」。
希望大家能跳出單一層面的思考,建立自己的多層次分析框架。
能源爭霸不會消失,只會轉變形式,而理解這場爭霸的深層邏輯,將讓我們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中把握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