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工智慧黑馬震撼全球!DeepSeek如何用600萬美元擊潰矽谷巨頭?
2025年1月底,中國人工智能初創公司「深度求索」DeepSeek的崛起如同一顆重磅炸彈,在全球科技和金融市場引發了巨大震盪。
這家鮮為人知的公司推出的人工智慧模型不僅在性能上可與Open AI的ChatGPT媲美,更以驚人的低成本優勢震驚業界。
DeepSeek在美國蘋果App商店的下載量迅速超越ChatGPT,成為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App商店的榜首。
這項突破性發展立刻就引發華爾街的劇烈反應。
1月27日,美股龍頭輝達股票暴跌近17%,市值蒸發5927億美元,創下美股史上最大單日市值下跌紀錄。
不只如此,整個科技板塊都受到波及,納斯達克指數下跌3.1%。美國總統川普甚至表示,DeepSeek的出現為美國相關產業「敲響了警鐘」。
DeepSeek的成功不只在於它的技術實力,更在於它顛覆性的成本結構。
據報導,DeepSeek大模型的訓練成本不到600萬美元,只有同性能模型的5%到10%。
這種低成本高效能的模式正在挑戰現有的人工智慧產業格局,引發投資者對人工智慧泡沫的擔憂,也促使市場重新評估人工智慧發展路徑。
不過,也不是所有人都對DeepSeek的市場影響持悲觀態度。
有觀點認為,這可能只是市場的短暫波動,長遠來看反而有利於人工智慧技術的普及和應用。
Meta CEO祖克柏就表示,DeepSeek的突破不會改變該公司的基礎設施投資計畫,並強調2025年將是「人工智慧的決定性一年」。
當然,也有一些人對DeepSeek的發展保持懷疑態度。
比如特斯拉執行長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對DeepSeek聲稱只使用2,000個專用輝達芯片進行訓練的說法表示懷疑,並駁斥了其他科技界人士關於DeepSeek無需昂貴超級計算機就能達到競爭性能的言論。
Scale AI的執行長 Alexandr Wang 也聲稱DeepSeek實際擁有約50,000個Nvidia H100芯片,這個數字遠超DeepSeek公開聲明的數量。如果這個傳聞是真的,那麼DeepSeek實際的投入成本就約莫是13億美元,遠超他們一開始的聲明。
這種質疑反映了業界對DeepSeek缺乏透明度和可驗證數據的擔憂。
雖然誰對誰錯還不能確定,但DeepSeek的出現還是為人工智慧產業帶來了新的思考,而這些思考也提醒我們需要對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保持謹慎和批判性思考。
今天這支影片,我們將深入探討DeepSeek的方方面面,包括這家公司的背景,它對華爾街的衝擊,它的崛起帶來的短期市場反應和長期影響,討論地緣政治因素在這場人工智慧競賽中的作用,並且跟大家分享應對這個新局面的策略。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 DeepSeek 這家公司。
*習慣看影片學習的朋友,也可以看好葉在 YouTube 上分享這篇內容
DeepSeek 崛起:中國AI的黑馬
DeepSeek是由前對沖基金高管梁文峰創立,這家公司成立僅僅兩年,就以它開源模型DeepSeek-R1迅速走紅,不只在性能上可媲美Open AI和Meta的頂級產品,更以其驚人的低成本優勢震驚了整個人工智慧產業。
據他們聲稱,DeepSeek-R1的訓練成本少於600萬美元,遠低於Meta訓練Llama 3所耗費的數億美元。
而且他們使用的是規格較低的Nvidia H800芯片,而不是更昂貴的H100。這項突破性成果似乎證明,頂級硬體堆砌不再是通往強大人工智慧模型的唯一道路。
另外,DeepSeek的推理成本也遠低於Open AI,每百萬人類語料(token)只需0.14美元,相較於Open AI的7.5美元,差距高達98%。
DeepSeek的成功並非偶然。據Jina AI創始人肖涵博士分析,DeepSeek能夠以這麼低的成本訓練出高性能模型,得益於過去幾年人工智慧領域技術的迅速進步,特別是在深度學習和大規模模型訓練方法的演化方面。
他們結合MoE架構(混合專家網絡)和MLA(多頭潛在注意力)技術,顯著提高了計算效率並降低了訓練成本2。
但也有人認為,DeepSeek是走了「捷徑」才獲得成功。
有報導指出,Open AI已經看到了一些證據,顯示DeepSeek可能是使用了所謂的「蒸餾」技術(Distillation)來獲取成功,也就是開發者利用更大、更先進的模型的輸出來訓練和改進較小的模型,讓它在特定任務上能以較低的成本達到類似的結果。
如果這項指控是真的,那麼DeepSeek就違反了Open AI的服務條款,因為該服務條款明確禁止使用其模型輸出來開發競爭性產品。
不過DeepSeek就對這項指控表示質疑,因為Open AI的模型不是開源的,他們無法獲取GPT-4的代碼和訓練數據。DeepSeek認為,這種指控背後可能更多是出於商業競爭或地緣政治因素。
對於這件事,你又是怎麼看的呢?歡迎你留言一起討論。
目前來看,兩家公司都各執一詞,沒有辦法下定論,但從實際應用來看,DeepSeek-R1依然展現出了驚人的能力。
《紐約時報》記者Eli Tan的測試顯示,DeepSeek解答數學、物理和邏輯問題的速度比ChatGPT快近一倍。
在技術面試相關的程式設計問題上,DeepSeek的回覆既深入又快速,與競爭對手旗鼓相當。
這種高效能不僅體現在速度上,在知識類任務和代碼能力方面,DeepSeek-R1的表現與業界頂尖模型Claude-3.5-Sonnet-1022不相上下,甚至在數學能力上更勝一籌。
另外,DeepSeek的崛起除了是技術上的突破,也是中國人工智慧產業實力的體現。
在美國政府對中國人工智慧技術實施嚴格封鎖的背景下,DeepSeek的成功恰恰說明這些限制並不能阻擋中國人工智慧技術的進步。即使沒有最先進的H100芯片,中國企業還是能找到替代方案,開發出全球領先的人工智慧模型。
但這一點還是有待確認,因為目前頂級人工智慧模型的訓練普遍需要16,000個或更多的芯片,加上業內人士指出,目前DeepSeek依然缺乏透明度和可驗證的數據,所以究竟DeepSeek是否真的用比較低的成本就開發更高效的人工智慧還是無法確定。
也有人質疑道:如果DeepSeek真的能大幅降低人工智慧的開發門檻,中國政府為何在事件爆發前一週宣布82億美元的人工智慧投資計畫?這種矛盾似乎暗示市場可能過度解讀短期技術突破的影響。
所以這件事就要看後續的調查和發展,但DeepSeek的出現確實引發全球科技和金融市場的震盪。
由於投資者擔憂AI公司未來不再依賴高端GPU,可能影響硬體巨頭的市場需求和長期盈利能力,因此導致Nvidia、AMD等AI硬體供應鏈股票出現大幅下跌。
這項市場反應凸顯了DeepSeek模式可能帶來的產業變革,促使科技巨頭們重新思考是否繼續投資高端硬體,還是轉向優化軟體與架構。
也就是說,DeepSeek的崛起標誌著AI產業格局正在發生革命性的改變。
它打破了「高成本等於高效能」的神話,證明了即使在資源受限的環境下,我們還是可以訓練出強大的AI模型。
這不只會改變企業的AI開發策略,也會衝擊現有AI巨頭的商業模式,甚至可能重塑全球AI市場的競爭態勢與AI產業的升級方向。
華爾街的震盪:DeepSeek 對美國科技股的衝擊
首先最受衝擊的無疑是人工智慧芯片龍頭輝達(NVIDIA)。當天,輝達股價暴跌近17%,市值蒸發高達5930億美元,創下了華爾街史上單一企業單日虧損最高的紀錄。
這個驚人的跌幅不僅震驚了投資者,也凸顯了市場對人工智慧技術發展方向的重新評估。
但這場震盪並非僅限於輝達一家,整個科技板塊都受到了波及。
納斯達克綜合指數當天下跌了3.07%,跌幅超過600點。其他科技巨頭如Meta和Microsoft也未能倖免,分別下跌了5%和7%。這種連鎖反應清楚地表明,DeepSeek的出現不只挑戰了個別公司,更是對整個美國人工智慧產業格局提出了質疑。
值得注意的是,這場震盪甚至波及到了半導體產業鏈。
荷蘭半導體製造設備製造商ASML的股價下跌了9.7%,而費城半導體指數更是大跌9.2%,創下自2020年3月以來的最大單日跌幅。這種全面性的下跌反映出投資者對人工智慧產業鏈上下游的普遍擔憂。
不過也並非所有分析師都對這場震盪持悲觀態度。
根據《彭博市場即時脈動》的最新調查,在260名受訪者中,有88%的人認為DeepSeek對未來幾週美國科技巨頭的股價影響有限1。這種觀點似乎暗示,市場可能對DeepSeek的影響反應過度。
另一方面,一些科技界的專業人士甚至認為DeepSeek的出現可能是一個利好信號。
英特爾前執行長基辛格指出,DeepSeek的低成本模型可能會使人工智慧的部署更加普及化,從而擴大整個市場規模。這種觀點提醒我們,技術創新往往會創造新的需求,而不僅僅是替代現有的解決方案。
儘管如此,DeepSeek的出現無疑為美國科技公司敲響了警鐘。美國總統川普在佛州的一次活動中表示,DeepSeek為美國業界「敲響警鐘」,提醒美國要「全力專注於在競爭之中取勝」。這次的表態反映了美國政府對維持人工智慧領域領先地位的決心。
DeepSeek對美國科技股的衝擊不僅僅體現在短期的股價波動上,更重要的是它引發了市場對人工智慧技術發展路徑和商業模式的深度思考。
這場震盪可能會推動美國科技公司加速創新,重新評估其人工智慧戰略,並可能引發新一輪的產業變革。
在這個快速變化的人工智慧時代,身為投資者的我們就需要保持警惕,密切關注技術發展趨勢和市場動向,才能做出明智的投資決策。
如果你想要學習更聰明的投資策略並靠投資美股獲利,比如像我這樣20歲從1000美金開始到現在30歲慢慢滾到40萬美金的投資資產,也給我的生活帶來巨大的改變,不管是物質,生活,家庭還是事業上。
可以來參加「現代價值投資課」。
那近期,我們2023和2024年也戰勝大盤,分別獲利41.2和38%。
很多學員都在我們的課程獲得了很好的成績。
也陸續透過我們價值投資的方式,賺到了百萬台幣的資產。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擊資訊欄連結了解詳情。
短期市場反應:恐慌還是機遇?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DeepSeek爆紅後的短期市場反應。
以目前來看,DeepSeek的橫空出世確實在短期內引發了市場的恐慌情緒,剛才提到的科技股受挫就是恐慌引起的其中一種結果。
但這種恐慌背後可能潛藏著重要的投資機遇。
從市場反應來看,投資者對人工智慧行業的未來發展方向產生了新的思考和擔憂。
根據最新數據,DeepSeek在上線短短18天內,累計下載量就突破了1600萬次,在覆蓋的140個市場中持續保持領先地位。這個驚人的增長速度反映了用戶對新型人工智慧工具的熱情,也暗示了市場對低成本、高效能人工智慧解決方案的強烈需求。
而這種快速增長也引發了市場對現有人工智慧巨頭地位的質疑。
有分析認為,DeepSeek的成功可能預示著「中國創新、美國模仿」的全新局面。這種觀點的出現,無疑加劇了投資者的擔憂情緒。
儘管如此,一些業內專家卻持不同看法。艾司摩爾(ASML)執行長富凯(Christophe Fouquet)表示,DeepSeek的出現實際上是一個好消息。他認為,「成本降低意味著人工智慧可以有更多應用,更多應用就意味著更多芯片。」這個觀點提醒我們,技術創新往往能夠擴大整個市場的規模,而不僅僅是零和博弈。
Baxtel銷售和運營副總裁米奇·倫奇(Mitch Lenzi)也指出,如果關於DeepSeek的報道屬實,這只會推動人工智慧創新向前發展。這意味著,我們可能會看到更多高效、低成本的人工智慧解決方案出現,進而推動大規模和分布式數據中心基礎設施的需求。
但有資料顯示,投資者近期因 DeepSeek 而感到的焦慮與亢奮,有可能只是過度反應而已。
這種過度反應的由來,是投資者對新興技術缺乏深入了解所導致。
類似的事情以前也發生過。比如2023年的LK-99超導體事件,市場曾經歷過類似的非理性狂熱。但當時其實你只要花30分鐘在網路上做調研,就能發現LK-99可能是一場騙局。如今DeepSeek似乎正在重演這一幕。
當然,目前這都只是各方的猜測,事情的真相還是要留給時間來驗證。身為投資者的我們,只需要保持冷靜,不要因為短期的市場情緒就胡亂做出投資決定即可。
對於投資者而言,這種市場波動可能帶來難得的投資機會。雖然短期內可能面臨股價波動,但從長遠來看,那些能夠適應新技術趨勢、提高效率的公司可能會在這場變革中脫穎而出。
值得注意的是,DeepSeek的成功也引發了對開源模式的討論。
有專家指出,開源和商業化之間存在複雜的關係。OpenAI和Anthropic等公司對DeepSeek的強烈反應,反映了他們對客戶流失的擔憂。這種競爭格局的變化,可能會推動整個AI行業向更開放、更普惠的方向發展。
簡單來說,DeepSeek引發的短期市場恐慌背後,實際上反映了AI行業正在經歷的深刻變革。對於身為投資者來說,這可能是一個重新評估AI產業鏈、尋找新興機會的絕佳時機。
就像巴菲特所說:「別人貪婪時我恐懼,別人恐懼時我貪婪。」在這個AI快速發展的時代,保持冷靜和理性分析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重要。
長期影響:重塑 AI 產業鏈
但如果 DeepSeek 真的能降低人工智慧的開發門檻,那麼對市場來說也會有長期影響;這種影響將涉及人工智慧產業的方方面面,從硬體到軟體,從上游到下游。
首先,DeepSeek的低成本高效能模式可能會改變人工智慧產業的投資重點。
摩根士丹利的最新研究指出,從2026年開始,數據中心產業鏈格局可能會發生重大變化。
服務於一線超大規模數據中心的GPU供應鏈企業可能首當其衝受到衝擊,而面向企業市場的供應商和ASIC解決方案提供商則可能獲得更多發展機遇。
這意味著,人工智慧產業鏈可能會從集中化向分散化發展,為更多中小企業創造參與機會。
其次,DeepSeek的成功可能會推動人工智慧產業從「資本密集型」向「高效運算型」轉變。
正如東方日報的分析所指出的,未來企業可能不再需要投入大量資金購買昂貴的GPU或依賴高成本雲端算力,而是可以用更少的資源訓練出高品質的人工智慧模型。這種轉變不僅會降低人工智慧技術的門檻,還可能加速人工智慧在各行各業的普及應用。
從技術角度來看,DeepSeek的創新也可能引導人工智慧產業鏈向更高效的方向發展。
花旗的研究報告指出,DeepSeek代表了「測試時間縮放」的新趨勢,這意味著在推理階段,透過多步推理延長模型的思考過程來提高效能。這種技術創新可能會推動整個產業鏈從單純追求算力向追求算法效率轉變。
對於人工智慧基礎設施建設,儘管短期內可能面臨挑戰,但長期來看仍將保持強勁增長。
花旗分析師認為,推理階段的普及將為GPU、ASIC、DCI等環節帶來新的機會,而訓練需求的減少可能對Retimers和光模組等環節產生一定壓力。這種變化可能會導致人工智慧產業鏈的重新洗牌,一些新興公司可能會在這個過程中崛起。
從應用角度來看,DeepSeek的低成本模式可能會大大推動人工智慧在各行業的滲透。
新浪財經的報導指出,隨著人工智慧應用滲透到產業的各個角落,算力的需求總量應該比今天更大,只不過側重點可能從訓練側轉移到推理側。也就是說,我們可能會看到更多的人工智慧應用場景出現,特別是在中小企業和新興市場中。
整理這些資料來看,DeepSeek的出現可能標誌著人工智慧產業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就像有分析師指出,「DeepSeek或許是顛覆人工智慧產業遊戲規則的開始」。
在這個新階段中,人工智慧產業的發展方向將不再是單純的算力比拼,而是誰能用更聰明與更高效的方法訓練人工智慧。
這種變革不只會影響現有的人工智慧巨頭,也會為新興公司創造機會,最終可能重塑全球人工智慧市場的競爭態勢與人工智慧產業的升級方向。
地緣政治因素:中美科技競爭加劇
接著是地緣政治的問題。
DeepSeek的崛起不只是一場技術革新,更是中美科技競爭的新戰場。DeepSeek的成功引發了全球範圍內的連鎖反應,也加劇了中美兩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競爭態勢。
美國政府對DeepSeek的反應迅速而強烈。據報導,華盛頓已經開始研究DeepSeek的爆炸式增長對美國國家安全的潛在影響。這種警惕態度反映了美國對維持他們在人工智能領域領導地位的決心。
與此同時,DeepSeek的成功也引發了美國對自身技術封鎖政策有效性的質疑。即便美國對中國實施了嚴格的芯片出口管制,但DeepSeek仍然成功開發出了高性能的人工智慧模型。這項事實可能促使美國重新評估其技術封鎖策略的有效性。
不過,這場競爭並非僅限於中美兩國。歐洲國家也開始意識到在人工智慧領域保持競爭力的重要性。
《南德意志報》的評論指出,「歐洲人必須盡快動手改造出符合自己需求的更高效、更廉價人工智慧模型。中國人已經證明了:在人工智能領域,美國並非衡量一切的標準。」這種觀點反映了全球科技競爭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DeepSeek的成功也引發了對全球人工智慧發展路徑的思考。它低成本、高效能的模式挑戰了傳統的人工智慧發展路徑,可能導致全球人工智慧研發重心的轉移。有分析認為,這可能推動人工智慧開發方法的轉變,將重點轉向更狹窄、更垂直整合的模型,旨在解決特定領域的問題。
但DeepSeek的崛起也帶來了新的挑戰和爭議。
有報導指出,DeepSeek的回答受到實時審查,特別是在涉及中國政治、領土聲索和歷史等敏感話題時。這種審查機制引發了對人工智慧技術在不同政治體制下發展方向的討論,也凸顯了人工智慧在跨國應用中面臨的複雜性。
投資策略準備
那麼面對 DeepSeek 對投資市場突如其來的影響,身為投資者的我們該如何做準備呢?
首先,投資者可以考慮分散投資組合,不僅要關注傳統的人工智慧巨頭,還要關注新興的人工智慧公司和相關產業鏈。
DeepSeek的成功表明,創新可能來自任何地方,因此不應將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根據Fitch Solutions的分析,投資者應該關注那些專注於特定行業或應用場景的人工智慧公司,因為這些公司可能在各自的領域中占據優勢地位。
其次,投資者也要密切關注人工智慧應用領域的公司,而不僅僅是基礎設施提供商。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普及,那些能夠有效利用人工智慧來改善其產品或服務的公司可能會在未來幾年內獲得顯著增長。例如,DeepSeek在醫療保健領域的應用已經顯示出巨大潛力,他們開發的診斷工具在臨床試驗中達到了94.3%的準確率。
再來,長期持有策略在人工智慧投資中也很重要。人工智慧革命才剛剛開始,短期的市場波動不應該影響投資者的長期視角。
正如DeepSeek的發展路線圖所示,從2025年到2030年,人工智慧技術將經歷多個發展階段,包括下一代多模態人工智慧系統、可持續人工智慧基礎設施和行業特定解決方案等。投資者要準備好長期持有那些有潛力在這些領域取得突破的公司。
此外,投資者也需要密切關注政策變化和技術突破。
美國政府最近宣布的「星際之門」計畫,計畫在未來4年投入5,000億美元建設全新的人工智能基礎設施。這種大規模投資可能會改變整個人工智慧產業的格局,投資者應該關注可能從中受益的公司。
同時,投資者也不應該忽視地緣政治因素對人工智慧投資的影響。
中美科技競爭的加劇可能會導致市場分割,甚至可能出現類似於20世紀太空競賽的「人工智能競賽」。在這種情況下,投資者可能需要考慮在不同地區分散投資,以降低地緣政治風險。
最後,投資者應該利用人工智慧工具來輔助投資決策。例如,DeepSeek 人工智慧正在開發先進的預測建模系統,可以為投資者提供更準確的市場預測。利用這些工具可以幫助投資者做出更明智的決策,並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保持優勢。
總的來說,在人工智慧驅動的投資環境中,成功的關鍵在於保持靈活性、持續學習和適應變化。投資者需要平衡短期機會和長期增長,同時密切關注技術進步和政策變化。只有這樣,才能在這個充滿機遇和挑戰的人工智慧時代中實現投資的可持續增長。
總結
最後來做個總結。
DeepSeek的崛起無疑為人工智慧產業帶來了一場巨大的變革,但正如每一次技術革新一樣,變革中總是蘊含著無限的機遇。對於明智的投資者而言,這不僅是一個挑戰,更是一個重新定位和把握未來趨勢的絕佳時機。
正如deVere Group的分析所指出的,DeepSeek的突破將加速人工智慧的普及,為那些專注於推動這一轉變的行業的投資者創造巨大機會。這提醒我們,在技術革新的浪潮中,真正的機會往往不在於追逐短期的市場波動,而在於洞察長期的產業趨勢。
投資者應該認識到,DeepSeek事件不僅僅是一個單一公司的成功故事,而是整個人工智慧產業走向更加開放、高效和普惠的轉折點。就像Fitch Ratings的報告所指出的,這種變革可能會導致人工智慧基礎設施投資更加可持續,從而限制行業周期性。
這意味著,未來的投資機會可能更多地存在於那些能夠有效利用人工智慧技術來改善其產品或服務的公司,而不僅僅是人工智慧技術的提供者。
此外,DeepSeek的成功也提醒我們,創新可能來自任何地方。
Investopedia的分析指出,開源、低成本的模型可能會擴大人工智慧的應用範圍,為投資者創造新的機會。
這啟示我們,在尋找投資機會時,不應局限於已經成名的大公司,而應該更多地關注那些在特定領域或應用場景中具有潛力的新興公司。
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地緣政治因素對人工智慧投資的影響。
正如香港大學商學院的研究所指出的,中美兩國在人工智慧領域的競爭不僅影響著各自的科技生態,也對全球人工智慧產業的發展方向產生深遠影響。這提醒投資者在制定投資策略時,需要全面考慮技術、市場和政策等多方面因素。
最後,我們應該記住,人工智慧革命才剛剛開始。J.P. Morgan的分析指出,自ChatGPT推出以來,投資者一直在獎勵那些參與人工智慧基礎設施建設的公司。但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應用範圍的擴大,未來的機會可能更多地存在於人工智慧的實際應用領域。
所以,面對DeepSeek帶來的變革,投資者應該保持開放和靈活的心態。不要被短期的市場波動所迷惑,而應該著眼於長遠,關注那些能夠在人工智慧時代中脫穎而出的公司和行業。
記住,在每一次技術革命中,真正的贏家往往不是技術的發明者,而是那些能夠最有效地利用新技術來創造價值的人。
在這個充滿機遇與挑戰的人工智慧新時代,保持學習、保持警惕,並時刻準備抓住機會,將是投資成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