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討厭的勇氣》書摘筆記|阿德勒心理學:被討厭,也要幸福
書籍簡介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讓你學會重新在生活中獲得幸福感的四種方法。本書作者,岸見一郎,是日本哲學家,畢業於京都大學。他主要研究阿德勒心理學,更是被認定為阿德勒心理學會顧問,曾經翻譯過阿德勒的多本著作,例如《個人心理學講義》、《人為什麼會患神經病》、《阿德勒心理學入門》等等。
方法 1:分離課題
想要讓自己過得幸福,首先就必須懂得分離課題,也就是分辨煩惱的歸屬,到底那是別人的煩惱還是自己的煩惱。如果那是別人的煩惱的話,就不要過於干涉。
1、親子例子
很多時候,小孩都有不愛學習的習慣,甚至討厭上學。身為父母,其實要做的,就是讓孩子意識到這是他的課題,讓他知道他所做的每一個選擇會影響到自己的未來。當他需要協助時,父母才給予最即時的幫助,無需干涉過多。 作為父母,你不應該錯誤認為孩子的人生就是自己的人生,因為這會導致越來越多的煩惱。事實上,無論父母再怎樣背負孩子的課題,孩子終究還是獨立的一個人,他並不會完全按照父母的想法生活。如果能做到與孩子的課題做出分離,那煩惱自然就變少了。
2、 工作例子
假設你在上班的時候,有個蠻不講理的上司一遇到事情就大發雷霆,不管你怎麼努力,他都不給予認可,甚至也不好好聼你說話,那麼「上司蠻不講理、亂發脾氣」的這個課題,就是上司的課題。那是上司自己應該處理的,你沒有必要去討好他,也沒有必要委屈求全。你需要做的,就只是坦誠面對自己的課題,正確處理自己的工作。
3、交友例子
在結交朋友的時候,我們常常會煩惱的課題是「為什麼我對他那麼好,而他卻對我如此冷淡」。我們會有這樣的回報思想,主要是因為人天生貪婪,我們對別人好,就會期望獲得回報。如果得不到的話,就會感到失望,甚至覺得自己的幸福感被剝奪了。 如果嘗試利用分離課題來思考一下,『朋友對你不好』究竟是你的課題?還是朋友的課題?那你就會知道,答案顯然是朋友的課題,因為那是他對你的回應。而你的課題只限於你是不是真心對他好,僅此而已。
如何準確分離課題
其實,在分離課題的時候,你只需要考慮課題所帶來的後果,最終由誰來承擔。
比如,孩子選擇不學習而考不上大學,這最終的承擔者不是父母,而是孩子。所以,學習是孩子的課題,父母只要盡力給他提供方案就好。再比如,上司不接納你的建議,最終承擔後果的是上司,而不是你。所以,接不接納你的意見是上司的課題,你已經盡了自己作為下屬的責任。
這就是所謂的「盡人事聽天命」,你要先弄清楚「這到底是不是自己的課題?」
- 是你的課題,那就盡力處理;
- 不是你的課題,那就不需要去理會太多。
這樣你才能減輕自己人生的負擔,也能讓自己活得更加快樂。
方法 2:利用目的論來看待生活
阿德勒認為,人類的行為之所以會發生變化,全都是因為目的論,而非原因論。
原因論認為,人現有的行為都是過往經歷所造成的。然而,我們並不能對過去做出任何改變,所以,如果你一直堅信過去會影響未來,那你將永遠都無法得到幸福。相反的,如果你相信造就自己的,並不是過去而是此時此刻的自己,那你將會把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這就目的論所持有的心態。
很多時候,我們會聽到身邊朋友說:
- 「哎呀,我還是對戀愛沒有信心啦!我的前任傷我傷得太深了。」
- 「我就知道老闆不會提拔我,一定是因為我之前的大學成績不好。」
他們都盡可能地把責任推卸給過去。反正是因為一直無法領悟目的論,他們將自己困在了悲傷的過去中,一輩子都感受不到幸福。
試想想,你無法改變,是不是因為自己的內心不想改變?那其中的原因是什麼呢?是害怕改變後要面對的風險?還是害怕改變後別人會投來異樣的眼光呢?
不要利用原因論為自己的不幸找藉口。
無論過去發生什麼,那對你今後的人生都不會有任何的影響,因為能決定你未來人生的,是此時此刻的你。
方法 3:建立橫向關係
當我們和別人建立關係的時候,應該以橫向建立平等的關係,而不是縱向高低的關係,這樣才不會讓彼此在交往的時候感到壓力。
橫向關係,並不是指將任何人,比如父母、長輩、老師等等,都變成朋友,而是要擁有平等的意識,還有要堅持自己的主張。
1、工作例子
面對上司或資深的同事,不要因為能力和經驗較為低下,就不敢發表意見;還有遇到被誤解的情況是,也不要害怕去澄清,因為這樣的關係,不但無助於減輕壓力,反倒會造成誤會,影響你和同僚之間的關係。
2、情感例子
丈夫和妻子之間也應該建立橫向關係,而不是以收入來衡量彼此在家中的地位。 傳統上來看,許多家庭主婦都會被丈夫瞧不起,甚至被認為只會花錢而不會賺錢。但事實上,一個人的經濟能力和他的價值毫無關係,不管是公司職員,還是家庭主婦,都應該是平等的,兩者的差別只在於任務和勞動場所的不同。 想要擁有幸福美滿的生活,夫妻之間就必須建立平等的關係,互相尊敬、彼此體諒,這樣才能讓雙方的感情變得情深似海。
方法 4:拒絕尋求他人的認可
很多時候,我們都認為只要得到別人的認可,就能夠體現出自己的價值,從而消除自卑感和增加自信心。但你有沒有想過,當我們一昧尋求別人的認可時,我們總將獲得怎樣的人生?那到底是別人所期待的人生,還是我們自己想要的人生?
過於在意別人的評價,只會讓你存活在別人想要你存活的世界裡。想要擁有幸福,你就要勇敢活出真正的自我,即便有再多的反對聲浪,也要堅持到底。
1、親子例子
當父母在替孩子選大學、選科系的時候,有些孩子會因為沒有勇氣,而即使本身有千百萬個不願意,也會硬著頭皮接受父母的安排。最終,孩子不但會產生各種心理壓力,而且還會影響課業,甚至可能無法順利完成學業。
2、工作例子
在上班的時候,人人都希望得到上司的認可,於是就會一直懊惱該如何討好對方。但這樣的煩惱,不但無法幫助你獲得信任,反倒會影響你的工作表現,從而讓你失去對工作的熱情。所以,不要因為害怕被討厭,而做出不符合自己內心的舉動,這樣只會讓你變得更加不開心而已。
總結
《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加深了我們對人生的見解,同時也幫助我們發現了自己內心深處的自卑感,甚至把我們內心抗拒改變的「藉口」赤裸裸地展現了出來。這就說明了我們每個人都有選擇人生的權利。
不要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放棄了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無可否認,成為隨和的人,的確能讓你身邊的人喜聞樂見,但於此同時,你卻無法過上自己的人生。所以,從現在開始,就讓我們跟隨阿德勒一起鼓起勇氣,任性地成為自己心中想成為的人,也勇敢地為自己活一次吧!
相關文章推薦
- 《溝通的藝術》書摘筆記|看入人里,看出人外
- 《高效演講》書摘筆記|斯坦福最受歡迎的溝通課
- 《不受干擾》書摘筆記|學習不被科技給打擾
- 《蔡康永的說話之道》書摘筆記|認識說話的藝術
- 《談話的力量》書摘筆記|促進你與人的交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