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掉思維裡的牆》書摘筆記|掙脫恐懼,打破僵化思維

拆掉思維裡的牆

書籍簡介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拆掉思維裡的牆》這一本書,讓大家學會擺脫恐懼,並拆除思維里的這一堵墻,做人生掌控者,邁向通往成功和幸福的人生道路。

本書作者,古典,是新菁英生涯公司的創始人,也是清華大學的生涯規劃客座專家,致力於職業生涯規劃,個人成長教育和咨詢,幫助人們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發展道路,發覺自己的潛能。

同時,他也是羅輯思維「得到」APP「超級個體」的專欄作家,著名企業高階主管教練,以及全球職業教練(BCC)中國區的首席導師。


如何掙脫恐懼,提升安全感

恐懼,是因為被思維囚禁,缺乏安全感所致。安全感,來自於你對天賦能力的信任。

不管是強還是弱,唯有信任你的天賦能力,你才能夠使用它,去完成所有的事。如果打從一開始,你就沒有投入對自己的信任,那麼,潛能就會慢慢地離你而去,最後你只能依靠其他外在事物去完成任務。

然而,外在的依靠並不受控制,出於對失去的恐懼,你會越活越沒有安全感。在拼命掙扎的同時,你只想擁用更多的東西,希望它們能夠給你帶來自信,填補你內心的不安。不過,恐懼不安,並不會就這樣消失。

唯有先信賴自己,依靠自己的能力,你才能夠打破恐懼,掙脫不安。

遠離太過容易獲得的安全感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孟子

如果要讓一個人恐懼、沒有自信的話,就給他一個無須努力就能獲得的安全感,那他就會因為害怕擺脫現狀,而不會想要去爭取什麽。

比如,許多家長會幫孩子把升學事宜都安排得妥妥當當,讓他們只需要注意課業就可以了。最後,著導致孩子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因為爸媽都把事情給安排好了,自己也不需要特地去爭取。

再比如,安安穩穩的工作會讓你失去學習成長的渴望,因為每個月都吃得飽、睡得好,生活如此安逸,就不需要為自己徒增煩惱,耗費腦力。

這些容易獲得的安全感,其實是一種假象,你也不過是滿足於現狀。當真正的危機出現時,你就會意識到,自己的能力不足。

所以,在享受安樂的同時,也要時刻提醒自己,不要安於現狀,而是要努力增進自己的實力,才能夠確保自己有能力去面對下一個危機。

做一個恐懼保險箱

恐懼保險箱,可以幫助你暫時放下恐懼,讓你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想做的事

  • 首先,把恐懼的事情,盡可能詳細地寫在一張紙上,至少寫上10條。
  • 然後,把它付交給你最信任的人/放在一個安全的地方。
  • 同時,要堅定地告訴自己:「雖然我擔心的事情很多,但是現在,我要去做更重要的事情。等我完成以後,酒會才來取回我寄放在裡的恐懼。」
  • 沒有了恐懼的束縛,現在,你就可以放心大膽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
  • 當事情完成以後,再回來打開你的恐懼保險箱,看看你所擔心的事情有沒有發生。或許,你會發現自己的擔心是多餘的。
圖:五步應用恐懼保險箱
久而久之,不用恐懼保險箱,你也可以勇往直前,走出自己理想的人生道路。

開始寫成功日誌

成功日誌,可以協助你啓動自信,進而啟動安全感,通過每天告訴自己,「我很好」來增强自己的信心。

參考理財書《小狗錢錢》,你可以在成功日誌裡,記錄每一件成功的事情。或者,每天都至少寫下5條個人成果,任何小事都可以

只要你每天肯花上10分鐘的時間,記錄成功日誌,那麽你就有機會從中學習到一些道理。

比如,在記錄自己的勇敢事跡時,你會發現自己其實比想像中更勇敢。即使當下很害怕,你還是完成了任務。從中,你明白了一個道理:一個人雖然害怕但仍勇敢前進,這才叫做勇敢。勇敢的人,其實也會害怕。

啓動安全感的核心,在於自信;啟動自信的核心,在於成功日記。

面對恐懼,觸底反彈

《面對恐懼,從容面對》(Feel the Fear and Do It Anyway)一書中指出 ,恐懼有三個層次

  • 層次1:對事情本身的恐懼;
  • 層次2:對失去背後價值的恐懼;
  • 層次3:真正的恐懼,覺得自己沒有能力應對失去
圖:恐懼三層次

擧個例子,害怕公衆演講是恐懼的第一個層次。而更深的層次,你會發現自己並不害怕演講本身,而是害怕自己的演講失敗。然而,在最深的層次,你的内心深處所擔心的,其實是自己沒有能力應對演講失敗的後果

只要準備好迎接最壞的結果,你反而就不再會害怕,恐懼也會跟著煙消雲散。

如何擺脫受害者心態,做人生的掌控者

活在這個世界上,誰不希望做自己的掌控者,可以任意安排自己的人生?然而,生活中的挫折,難免會把人拉進受害者天堂,讓人們短暫地逃避痛苦。

在受害者天堂,我們把情感交給了別人,讓外界的影響決定了自己的喜怒哀樂。雖然逃避了,但我們的痛苦依然存在,我們還是沒有自信,還是不反省,更不知道要如何面對未來。

所以,與其逃避問題,我們更應該好好處理

想要做掌控者,就要有不一樣的心智模式。不管外界如何,掌控者都有能力為自己的情況負責,因為人生的每一步都是自己的,只要有意願,你還是可以掌控生活,改變自己甚至是別人的生命,走向真正的成功和快樂。

從受害者心態到掌控者,你會經歷四個階段。

階段 1:後知後覺

在這一階段,人們不明確自己的受害心態,不知道自己幾時會進入這一模式,更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變成那樣。

所以,處於後知後覺的人,需要找到自己的受害者情景,問問自己,什麼時候覺得最沒有掌控感,最沒有力量,那就是你的受害者模式。

找到受害者模式之後,你就可以進一步去瞭解背後的原因。受害者模式,往往來源於過去某個時刻的故事。故事的主題往往是:面對...(某某某)... 我沒有辦法。

比如,無法拒絕別人要求的「面子」受害者,他們的受害者故事,通常是「我很孤獨,我沒有朋友不行」,又或者是「我不能讓別人看不起」。

在知道了自己的受害者故事之後,你才可以更有效地改變自己的行為模式,給自己一個新的掌控故事。

比如,「我孤獨是我的選擇,我需要沉澱的時間」。同時,也要重複性地說服自己:「過去已經過去,我可以掌控我現在的生活。」

階段 2:當知當覺

處於這一個階段的人,通常很快會知道自己又要進入受害者模式了。

由於受害者的情緒,往往伴隨著一種淒涼的自憐情緒,所以一旦意識到自己的情緒痛苦,想要喝酒買醉時,就要注意了,那是「受害者」老朋友要來的症狀。

這時候,不要覺得慌張,也不用想著要一下子就擺脫,最好的應對是讓自己和這一模式稍微相處一下,好好了解整個故事的脈絡,認清它出現的原因。

下一次,當你又遇到「受害者」老朋友的時候,你就能夠嘗試根據自己的理解,去拆掉这一道墻,然後按照新的故事行動起來!

階段 3:先知先覺

先知先覺的人,在踏入受害者情景之前,會提前調整好心態,並以掌控者的方式行動。

比如,無法面對父母的人,知道父母就是讓自己進入受害者模式的原因,於是他們每次給父母打電話之前,就都會重溫一下自己的掌控故事,跟自己說:「我可以嘗試用不同的方式和爸媽溝通,即使他們完全不可理喻,我也可以選擇不受他們的干擾。」

這樣一來,當他和父母通話的時候,就不會輕易受到任何影響了。

階段 4:不知不覺

不知不覺的人,已經達到最佳理想狀態,可以自我掌控。

這些人不受受害者心態的影響,可以很輕鬆地跨過那些生命中很多人止步不前的地方。偶爾回過頭看一看,你會發現有這麽一群人,像過去的自己一樣,被隔絕在思維之外。「奇怪,為什麼這群人不拆掉阻礙思維的那堵墻呢?」

所以,面對生活,我們要把自己變成不知不覺的人。這樣,在面對任何困境的時候,我們才能夠理性地去看待,不讓自憐的情緒影響自己當下的行動。
圖:從受害者到掌控者

總結

《拆掉思維里的牆》,是新一代人生設計大師,古典,傾情打造的「人生開竅手冊」,裡面就包含了許多心理學,職業規劃和人生哲學的啟發和知識,閱讀學習並認真思考後,將會給處於迷茫甚至是焦慮的朋友很大的幫助。

Similar Posts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