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時間當作朋友》書摘筆記|管理好自己,就是管理好時間
書籍簡介
為了從時間的壓迫中解放自我,今天,要和大家分享《把時間當作朋友》這本書,帶你重新認識時間,讓你能夠以成熟的心智管理自我,妥善地規劃時間。
本書作者,李笑來,是「得到」App專欄作者,著名的天使投資人,也是中國比特幣首富。他涉獵廣泛,原是會計科系出身,畢業後從事銷售工作,也曾跨界做過教師。曾出版過多本暢銷著作,其中就包括了《TOEFL核心詞彙21天突破》、《TOEFL高分作文》、《通往財富自由之路》等等的暢銷書籍。
認清真實現況
「沒有人能管理時間,你真正能管理的只有你自己。絕大多數的成功與智商無關,但所有的失敗都與(且只與)時間有關。唯有解放你的心智力量,用正確的方法做正確的事情,才能與時間做朋友,最終完成個人生涯成就!」
在判斷一件事情是不是正確的時候,有一條簡單的核心準則是我們必須要遵守的:這件事情是不是現實的。
然而,起落不定的生活裡,總是會有難以接受的現實,以及不符合現況的理想,它們都是你會想要回避、拒接直接面對的現實。但如果我們不面對的話,就是在任由時間流逝,什麼也不做。
以下是三種令人難以接受的現實,讓我們一起誠實面對,打開自己的心門去接受它。
接受速成絕無可能的現實
每當時間緊張時,我們最常犯的坏習慣就是浮躁,因為人的天性就是要自己的欲望馬上得到滿足。
比如,想要瘦身的小花,輕易就相信了廣告的主張,減肥藥A有神奇功能,能夠幫助人們迅速減肥,於是就購買產品,開始服食減肥藥A 。其實,只要理智一點,這樣的謊言很容易被戳破。無論是報紙上,還是網絡上,關於減肥藥所帶來的風險比比皆是。如果不是瘦身的欲望矇蔽了小花的雙眼,她是否還會相信呢?
無論做什麼事情都需要時間,有些階段就是無法被跳過。
同樣的,要學習新技能,獲取資源,達成目標,改掉壞習慣,都需要時間。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一個字:「換」。
你想要什麽樣的回報,就付出相對應的努力;你想要獲得什麼,就拿自己的東西去交換。別擔心自己什麽都沒有,我們每個人至少都有時間、精力和智商。只要善用所擁有的能力,積累足夠的資源,你也可以去換取自己想要的東西。
當你想到「我要什麼」的時候,馬上提醒自己去想「我有什麼」。
這樣一來,你就可以戒掉急躁的速成心態,還能看清楚自己所有的資源,反思還需要纍積什麽,才能獲得想要的。在整個思考的過程當中,你或許會意外發現,自己並不是什麽都想要,只不過是欲望的心理在作祟罷了。
先問問自己有什麼,你才會知道自己能要什麼!
接受不完美的存在
人人對完美都有一個美麗的幻想,但完美並不存在。
根據英國語料庫 British National Corpus 的一項統計數據顯示,完美主義者(perfectionist)和脆弱(vulnerable)這兩個詞,經常出現在一起,因為脆弱會揭露我們人性化的一面,它會讓我們意識到自己的不完美。為了隱藏這一個不爭的事實,於是我們就躲進了完美主義的懷抱中。
自我調適能力差的人,越容易被這種不現實的完美主義給影響,因為他們不懂得自我肯定,總是追求外界的認可。但無論外界如何肯定,他們還是無法對自己感到滿足,只會永無止盡地追求,變成了「病態性完美主義」。
最可怕的是,在不如意的情況下,他們很容易遭受挫折,繼而引發各種心理障礙,比如抑鬱症、焦慮症、自我傷害、強迫症、暴食症、厭食症、失眠、消化不良、慢性頭痛、以及最可怕的英年早逝或是自殺等等。
沒有事情是完美的,這就是既定的事實。
我們應該要學會接受完美並不存在這一個客觀的現實。完美主義,不過是一種防禦機制,隱藏著我們脆弱的一面。
在現實生活當中,犯錯、承認錯誤正是人們成長、學習和學會為人處世的一部分,它並不可怕,反而能使你的職業生涯、人際關係和個人生活得到提升。
「完美並不存在,但你總是可以做得更好,並在過程中有所成長。」
美國演說家,萊斯‧布朗(Les Brown)
把每一次的缺憾都當作是一次成長的機會吧!
接受未知永遠存在的事實
每個人都害怕不確定的東西,總是希望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有時候,這一種恐懼感,造就了我們轉牛角尖的性格。因為害怕不知道的事情,我們會一直搜索、一直問,直到把東西都弄懂後,才開始行動。然而,我們往往都會忽略了,沒有人是全知全曉。即使是熟悉的鷄蛋,也沒有人知道,到底是先有鷄,還是先有蛋。
你不可能弄懂全部的事情,你那只是在給自己巨大的心理壓力。
在進入全新領域時,未知所帶來的壓力更為明顯。就像好葉第一次露臉拍影片的時候,非常的緊張,壓力爆棚。不過,久而久之,習慣了,也就沒有什麽了,拍片就只是一種工作習慣而已。
未知的問題,可以分為兩種:
- 永遠解決不了的問題,就像先有鷄還是先有蛋一樣,對我們意義不大,可以直接忽略掉;
- 未來也許能解決的問題,就像在學習的時候,你通常都會對第一章的内容有無數的疑問,但只要繼續深入學習,你就能用接下來獲得的知識,解釋當時的疑問。
在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時,我們千萬不要直接忽略它,也不要妄想馬上能夠理解它。帶著疑問,我們應該把這個問題給記下來,通過不斷地學習、不斷地積纍新知識,去尋找問題的答案。
未知永遠存在,帶著疑問,你才能在未知中不斷前進!
接受現實,並不是要讓你認命,而是要讓你看清什麼能夠改變,什麼又不能。只有認識了無法改變的客觀事實,你才會打消不切實際的想法,運用心智去做出理性的決定,應用正確的方法,去管理可塑造的自我。
記錄時間開銷,感知時間
在進行自我管理、規劃時間時,我們總是會不知道自己的時間都花在了哪裡,因此,我們很難估算給自己所安排的任務時間是否合理。
所以,在妥善地規劃時間之前,我們有需要學會記錄時間開銷,磨練自己對時間的感知能力。這一個道理,就跟我們學習理財一樣。學習理財的第一步,就是要先學會記錄每一天的金錢開銷。
前蘇聯昆蟲學家,柳比歇夫,就是一位有著時間感知能力的人。他的感知力非常精準,即使不看鐘錶,他也能說出自己在每件事情上花費了多少時間,而且誤差不超過5分鐘。
受到這位昆蟲學家的啟發,作者李笑來也開始了自己的習慣,記錄事件的時間日誌。
比如,好葉一天的時間日記是這樣寫的:
記錄事件的時間日誌,能夠讓你對時間的感覺越來越精準,也能夠讓你透過分析,來總結自己的工作進度,思考整體的方向。有了具體的記錄、總結和分析,你就能夠更好地為下一個時間段,計劃更適合的人生目標。
不做記錄,許多事情我們都記不住。
要記得一直提醒自己每天都要記錄時間的開銷,保持這一個良好的習慣。慢慢地,你對時間的感知能力就會越來越強,自然而然地也就會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優化你每一天對時間的運用。
設立目標,規劃好每個任務
從短期計劃開始準備
在安排自己的時間之前,我們要先設立一個目標,才能夠依據安排時間。
在設立目標時,你可以從短期計劃開始準備,因為世間變化無窮,我們很難預料到未來會有什麼樣的變化。一開始就制定長期計劃,只怕變化一到,你又得重新計劃一切。
而且,長期計劃無法讓你直接看到一個成果,這會大大地影響一個人堅持的意志力。甚至有些時候,因為時間跨度太大,你反而會把時間當作藉口,養成拖延的壞習慣。
所以,先從制定一個星期的計劃開始,並堅持去完成它,這比你一下子就制定一年的計劃還來得更加有意義。
當你累積更多制定計劃的能力時,就可以慢慢嘗試制定兩個星期、一個月,甚至是更長遠的計劃。
以列表作為輔助
制定好計劃以後,就要開始行動了。為了確保每一次的行動都能好好完成,列表,就是一個很好的輔助工具。
在開始行動前,你可以將計劃的每一個部分細分成幾項任務,製作成列表。有了列表,你就能夠檢查每一項任務的完成進度,避免遺漏某一些部分,造成時間上的損失。
這就有點像,去超市購物之前,有些人會準備列表,寫下要買的東西。到了超級市場以後,他就可以根據列表,把要買的東西一一放進購物籃裡面。這樣一來,就節省了思考要買什麽東西的時間,也能夠防止遺漏哪樣東西沒有買。
設計任務流程
在具體行動之前,你也可以設計整個任務的流程。
這樣一來,在梳理過程中,你就會不由自主地思考每一部分的細節,預先考慮可能會發生的狀況。由於已經提前做好準備,即使突發得意外發生了,你也可以很好地應對,不會因衝擊而陷入恐慌當中。
進行預演/大量的練習
練習的好處,除了能夠讓我們更加熟悉任務的操作,也能讓我們發現自己會犯下的錯誤,從中調整細節。
要知道,我們的生活,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大多數的任務都是重複性。唯有重複地進行操作,你才能夠降低失誤的概率,提升自身的效率。
建立驗收機制
最後,你要建立一個有效的驗收機制。
比如,你可以像《OKR:做最重要的事》這本書中所提到的,分別針對每一項細分出來的任務,設置特定的關鍵結果,用一個可量化的結果,來確認目標進度。
但是,要注意一點,一開始的時候,不要給自己定太高的標準,否則你就會陷入完美主義的陷阱裡。
總結
每一個人都有一位陪伴著我們一生的朋友,它,叫做時間。學會尊重它,珍惜它,把握當下,規劃好自己的人生,為生命付出行動。當你回首往事時,才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