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談話的力量》書摘筆記|掌握溝通技巧,巧妙化解尷尬

書籍簡介

今天要分享《談話的力量》這一本書,讓你學會透過提問來促進與人的交談,巧妙化解尷尬對話

本書作者,艾倫‧迦納(Alan Garner),是美國知名的溝通學咨詢專家。他教授過數百期「談話技巧」的訓練班,學生數以萬計。基於數百例的科學研究以及作者自身20年來教授學生的親身體驗,他撰寫了《談話的力量》這一本人際溝通指南。


如何通過提問促進交談

即使是無話不談的朋友,也會有話題枯竭的時候;即使是親密無間的愛人,也會有聊不來的時候;即使是生活在同一屋簷下幾十年的家人,也會有沉默的時刻。人與人的溝通,並不是每一次都能一個話題接著一個話題,順暢無阻地交談下去。

為了緩解這些時不時在談話中冒出來的尷尬,促進彼此的交談,提問,就是其中一個好方法。

一般上,我們可以做出的提問,分為兩種類型。

類型 1:封閉式提問

它就像是判斷對錯和多項選擇題一樣,只需要一兩個詞的回答

封閉式問題的好處在於,它可以讓對方給你提供一些關於自己的信息

比如,簡單的問一句,

藉著這樣的提問,你就能夠問出對方的信息,更進一步地去了解一個人。特別是在認識新朋友的時候,多用這樣的提問,可以快速增加對彼此的認識,同時也能打破尷尬的肅靜,讓對話變得輕鬆。

此外,封閉式問題也能夠讓對方表明自己的態度,適合用來確認對方的觀點。比如,「你是否認同馬來西亞政府針對新冠病毒所採取的行動管制令呢?」

通過這樣的提問,你就能夠核實對方的想法,以避免自己誤會他們的意思,不小心在交談中說出會讓他們誤會的言論。

不過,在一段對話中,過多的封閉式提問也會導致話題枯燥。這種我問一句你回答一句的對話,就有點像是警察在審問罪犯一樣,不僅會讓氣氛變得冷淡,提問的人還得大費腦力,想出更多的問題來延續話題。

所以,當對話逐漸走向枯燥的時候,我們就需要換另一種提問方式。

類型 2: 開放式提問

它就像是問答題一樣,需要比較長的解釋和說明

為了把乾燥的對話變得濕潤,讓談話可以繼續下去,開放式提問能夠增加深度和趣味,以自然、緩和的氛圍鼓勵對方繼續參與對話、自由發表意見,有利於創造融洽的談話氣氛,可以讓人在放鬆的氛圍之下,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圖:Photo by Mimi Thian on Unsplash

另外,開放式提問還能夠向對方示意你對他們的話題感興趣,想要更進一步了解他們的看法。比如,接著上面關於新冠病毒的課題,我們可以這樣問道,「你認為個人應該做出什麼樣的努力來應對這一次的疫情呢?」

這樣的一個提問就表示,你想要更深入地了解對方在這一個課題上的看法。

這樣一來,對方就會感受到你對他們的看法和想法有興致,自然而然地,他們就更願意侃侃而談。


提問時的注意事項

封閉式和開放式提問,各有各的好處,你可以根據談話氣氛的不同,自由選擇符合情境的提問

不過,還有一點要注意的是,提問,就意味著你在掌握對話主導權,可以隨意控制對話的走向。為了避免談話氣氛突變,在提問的時候,你一定要注意以下重要幾點:

事項 1:保持傾聽的態度

大致上來說,提問的本意,就是為了互相了解。當你提出問題時,對方肯定就會認為你對他們感興趣,想要了解他們。如果這時,你不給予任何回應,只露出冰冷態度的話,那就會讓對方誤以為你別有用心,並不是真心想和他們交流來往。

所以,在對方發表言論時,不管他們的觀點為何,你都應該先理解對方。不要胡亂打斷對方的發言,保持傾聽的態度和興趣,在動作上身體自然向前傾,在交談中更深入探討背後動機。這樣做才能夠維持好一段融洽的關係,達到有效溝通。

千萬別只考慮自己想聽什麼、說什麼,你要思考對方的需要,以收集多方不同角度的意見。

事項 2:盡量保持雙重視角

作為有個體意識的人類,我們在說話的時候,難免都會先入為主,從自己的視角出發。儘管你別無他意,但是聽在對方的耳裡,那可能又是另一種詮釋。

因此,你要儘量避免在提問時表態,不然的話,對方可能就會根據你態度的不同,從而隱藏自己真正的想法,脫口說出心口不一的言論。 

同時,你也有要避免提出引導性的問題,因為它是最為封閉式的提問,目的往往只是為了讓對方同意自己而已。比如,「你不認為他的做法是對的,對嗎?」

這種把答案放在前面的提問,只會讓對方產生誤會,以為你只是想要聽到特定的答案。這對人際關係來說,只會帶來壞處。 

千萬別只考慮自己想聽什麼、說什麼,你要思考對方的需要,以收集多方不同角度的意見。

事項 3:保持問題的簡潔實用 

在對話的一開始,要注意不要提出難以回答的問題。複雜的開始,只會讓對方感覺到負擔,轉而採取迴避的姿態

比如,銷售人員在推銷的時候,如果一開始就以咄咄逼人的態度來詢問消費者的喜好,甚至強硬推銷,那麼,可想而知,消費者肯定就會因為被問得太緊,而馬上離開。 

還有, 要注意不要提出過於廣泛的問題 。廣泛的問題,只會讓對方覺得他們需要花費很多時間、精力回答,所以最終選擇放棄,一下子就結束了對話。

而且,有些廣泛的問題,比如,「今天怎麼樣?」感覺就像是隨口說說而已,只是形式上的提問。這類問題只會換來一句「很好!」或是「還行~」這樣一句客套式的回應。

提問時,要盡量具體一點,以便增加對話的深度,讓彼此體驗一次愉快的交談。 

總結

每個人都能提問,但並不是人人都會提問題。

當你發現自己的問題並沒有引起積極回應時,那很有可能就是你問錯了題目類型,又或是你的語言組織出了問題。

在此鼓勵你,在每一天的生活中,可以多多練習提問,並留意對方的反應,藉此來調整自己。只要習慣了以後,你就能掌握每一次的交談,擁有更好的人際關係了。


相關文章推薦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相關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