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你的計劃,世界另有計劃》書摘筆記|感性,才是你決策的關鍵?
書籍簡介
今天,要分享的是《你有你的計劃,世界另有計劃》這一本書,要顛覆你對決策判斷的認知,教你利用自己的感情,學會以高手的心法,幫助自己作出更有利於發展的決定!
本書作者,萬維鋼,是前物理學家,現科學作家,也是“得到”App訂閱專欄《萬維鋼·精英日課》的作者。他自詡“用理工科思維理解世界”,主張以科學精神鑽研社會現象,喜歡激發讀者的思考。
決策的關鍵
小民非常喜歡吃巧克力,但他經常因為巧克力而陷入糾結的狀態當中:想吃,卻又不敢吃;決定了不吃,卻又對巧克力念念不忘。這就好像理性在告訴他巧克力含糖量高,吃多了對身體不好;而感性卻要他滿足自己的欲望。 可是,當小民陷入糾結的時候,難道『不吃』就是理性;『吃』就是感性嗎? 事實並非如此,其實小民腦中的兩種聲音都是感性的!因為決策,就是感性之間的較量,誰的聲音更大,誰就做主。為什麼小民吃不吃巧克力的決策,是感性之間的較量呢?
麻省理工學院和卡內基梅隆大學的研究學者,就曾經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技術,做過一項實驗,想要觀察消費者在購物過程當中的大腦活動。研究結果顯示,一個人在進行決策的時候,大腦的兩塊區域,“伏隔核”和“島葉”會起到關鍵的作用。
- 當受試者面對一件商品的時候,“伏隔核”越活躍就代表他越有可能買下這件商品。
- 相反的,“島葉”越活躍的話,人們就越不會購買這件商品。
但如果這兩塊區域都很活躍的話,那就代表,這個人面對這件商品時,既想買又不想買。換句話說,這件商品能帶給他愉悅感,讓他產生購買的衝動;同時,也會讓他猶豫,思考這件商品是不是值得他花錢購買。
最終買不買,就得看“伏隔核”和“島葉”這兩塊區域,哪一塊區域更為活躍了!
決策,就是感情和感情之間的競爭。
那麼,理性又起到了什麼作用呢?專家指出,理性的作用,就是給感情提供信息和輔助。小民會決定吃巧克力,是因為理性告訴了感情,吃巧克力可以讓疲憊的他恢復能量,以精力充沛的狀態繼續工作;而小民決定不吃巧克力,也是因為理性告訴了他,吃巧克力會讓自己變胖。
理性,就是感情的武器,用來幫自己說話。
而決策的關鍵,就在於如何調配感情,而不是調動理性。
正念自控法,學會作出明智的選擇
當我們的自控能力出現問題時,我們大多會變得很衝動,然後作出不明智的選擇。
就像大家都知道熬夜對身體不好,但還是會控制不住自己,凌晨三點了,也要頂著熊貓眼追劇;有時候工作繁多,需要馬上處理,但卻還是會衝動任性,不停地刷臉書。
為了解決自控力不足的問題,我們往往會逼迫自己,讓意志力拼死對抗。然而,這樣的死磕硬碰,並不能解決問題。
要想讓自控力發揮作用,讓自己能夠作出更明智的選擇的話,其關鍵在於接受各種情感的出現,再分析這些情感出現的原因,並且利用正念的方法去化解它們。
正念自控法,是耶魯大學醫學院的賈德森‧布魯爾(Judson Brewer)在給菸民進行戒菸實驗時所使用的方法。這一個方法可分為4個步驟,縮寫為RAIN:
- R代表(Recognize the feeling)識別感情
以戒菸為例,當你想要抽菸的時候,你就要意識到,【想要抽菸】是一種感情。 - A代表(Accept the feeling)接受這一感情
當你的腦海中浮現了想要抽菸的意識時,不要急著把它推開。你要承認自己想要抽菸,這是一個很合理、很正常的感情。 - I代表(Investigate the feeling)觀摩研究這一感情
你可以從旁觀者的角度來分析一些問題。比如,想抽菸的情感能力有多強?究竟是身體的哪一個部分,有抽菸的需求?這個感情有“顏色”嗎?是什麼樣的 “材質”?當你以各種角度去分析這個感情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它不再是自己的一部分。你越分析它,它就會離你越遠。 - N代表(Non-attachment)分離
在對自己的感情有了一份認知之後,你就可以化解這一份情感的強度,緩和自己想要抽菸的衝動了。
如果只是單憑意志力去壓制一切的話,那可能會帶來反效果。
布魯爾的實驗結果就證實了這一點:正念自控法比美國肺科協會所推薦的傳統戒菸方法還來得更加有效。它能夠幫助我們終結短期衝動所帶來的快樂,不讓即時獎勵和滿足感蒙蔽我們,讓我們陷入正反饋的泥沼之中。
下一次,當你工作走神,想要去看手機時,那就先承認自己想看手機,然後閉上眼睛,想一想自己為什麼想看手機,分析一下“看手機”這個感情到底是什麼樣的性質……
有了一定的認知之後,你可能就不會再想著要去看它,而是可以回過頭來繼續工作了。
總結
決策的關鍵,在於感情。從感情開始,以感情結束。
RAIN正念自控法,在於識別並接受各種情感的出現,再分析這些情感出現的原因,並用正念的方式分離和化解它們。唯有提高自控力,你才能夠避免自己被短暫的滿足感給影響,從而作出衝動的決定。